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产业用纺织品:新增长点喜中隐忧

                     

 由于产业用纺织品是传统纺织业与新材料、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对基础科学的依赖度很强,再加上国内需求有限,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起步较晚,到1988年,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仅为53万吨,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机构寥寥无几。如今,产业用纺织品也仅占全行业纤维加工量的17%。
  “过去我们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视不够,很多中国纺织企业也不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发展潜力。”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说,“目前,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已趋饱和,今后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行业最有发展潜力的。”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及《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拉动作用明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激增。以无纺布为例,今年1—8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25.86%,较同期布、服装的产量增速分别高出24.76和21.8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投资也增长明显。今年1—8月,我国无纺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完成投资额为43.37亿元,同比增长30.38%,较整个纺织行业投资增速高出23.83个百分点。
  据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占领全球26%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成为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大国。  
  缺技术、少品牌,新一轮竞争已落后
  “国外灯箱广告布的价格大概是200美元一平方米,而国内产品只能卖到20多美元,主要是质量精度不够,缺乏新功能,又没有品牌。”沈顺年感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整体竞争力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全球产业用纺织品产值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大部分市场受欧、美、日等国家主导,技术资源主要为外国企业或研究机构所掌握,纺织机械、核心技术和高档原料等都要从国外进口。我国部分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已经演变成国内企业使用高成本的国外设备为国外进口商加工低价格的半成品。在这一轮产业升级的路上,国内企业似乎仍未走出廉价生产力这一阴影。
  专家们分析,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业起步晚,多数企业没有实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制,相关的基础学科发展也比较落后,配套的政策与国家标准也不完善,因此自主创新实力薄弱,出现了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低档产品同质化压价竞争的尴尬局面。
  此外,很多企业尚未对产业用纺织品进行品牌塑造。而早在多年前,杜邦公司申请的莱卡、Coolmax等高性能纤维品牌就使其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好几倍,甚至成为连普通消费者都耳熟能详的面料产品。
  “过去,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普遍未能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竞争方式止于简单模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席时平介绍,旗下特安纶纤维有限公司研发的耐热纤维Tanlon,最大耐热达300摄氏度,却像羊毛一样柔软,可制成轻量透气的耐高温工作服,现在已经蜚声国际。“现在更多企业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时尚元素,高端纺织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节能环保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议题,溶液染色纤维、低污染数字印花等绿色技术正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新的产业制高点。“新功能、耐高温、绿色环保,既是科学发展的主题,也是消费者的追求,我们在产能增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品牌的创立。”沈顺年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不应再一次沦为全球产业链的底端!”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