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各地市场> 市场评述>正文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了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的双突破,成为推动纺织品市场内需能量释放的一个新平台;三是我国城市化已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06年的48%以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内需比重已经从2000 年的66.8%提高至2006年的73.1%。
  近年来,随着营销渠道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纺织服装由过去单一的百货商场,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服装市场、大型超市、服装专卖店、百货商场等业态共存的市场结构;在农村市场,由过去主要依靠集贸市场逐渐转向集贸市场和专业服装店共同发展的局面。纺织品、服装的营销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销售,发展到电子商务、网上贸易(B2B、B2C、C2C 等)等新型经营方式开始进入,经营模式、营销手段更趋向于多样化。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没有农村居民需求的提升,扩大内需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缺乏现实性。正是农村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服装批发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村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决定》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今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将全面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开创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新纪元。应该说,随着农业商品市场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农民土地资产化,10亿中国农民的消费市场将成为纺织服装市场拓展的新领域,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成为连接中国亿万农民最大的平台。
  市场布局要调整
  从内需的角度看,东北、中西部地区是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比如,东北地区有近1亿人口,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东北有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占全国近20%的消费市场,但是仅有占全国不到2%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不到5%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往,东北的经销商采购纺织服装都会选择几个知名的品牌专业市场,服装就去广东的白马、家纺就去江苏的叠石桥。但现在不一样了,广州的白马、江苏的常熟、福建的石狮,还有无锡的新世界、濮院的四季汇等新市场,到底去哪采购很难选择,即便是去了常熟,那里的男装中心、裤业中心、国际服装城、天虹服装城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产地型专业市场是商品经济短缺、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等环境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性的产物,也同时成就了类似义乌、常熟、虎门、叠石桥等产地型专业市场。事实上,市场是各类经济因素综合聚集的体现和代表,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成熟,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现代化产销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专业市场正在向展贸中心、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构成的市场综合体的目标发展,除了已经形成的品牌商圈、品牌市场、品牌品类之外,如果再继续扩大和增加专业市场的规模、投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市场竞争和资源浪费。产地型专业市场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扩大内需市场的冲击下,将面临“不在发展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消亡”的考验。目前,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市场支撑的小型产地型专业市场已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更有一些在成熟商圈中建设的新型专业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招商难、运营难的窘境。
  东南“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的重叠建设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的表现,这样的布局和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扩大纺织服装内需市场的瓶颈,同时也将成为产业和市场双向转移的动力和基础。
  “双向转移”大势所趋
  目前,一些新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将面临资金、招商和运营的压力,一些传统、品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迎来新的转型、提升和创新的机遇。面对着中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巨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我们提出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1、市场需求是跨地区双向转移的前提。
  所谓“跨地区双向转移”就是将东南沿海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继而带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将东南沿海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按照市场规律的发展要求,产业和市场的单向转移已经开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产业转移方面:一是集团性的开发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比如,河南的中国元通纺织城、辽宁康平的沈阳纺织服装产业园、武汉的汉正服装工业园等;二是企业性的开发建设工业基地,比如,福建的七匹狼服装公司在沈阳建设的工业物流中心等。
  在市场转移方面:一是品牌、服务和商户的转移:比如,浙江义乌市场的管理、服务、品牌和商户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全国标有义乌的市场已经近20个;另外,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