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20届华交会]外贸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与出口规模之间艰难抉择

                     

  有“中国新春第1展”之称的第20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3月5日在此间闭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复杂而困难的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与出口规模之间艰难抉择,成为中国外贸企业2010年面临的主要课题。

  “我们去年的出口规模比2008年缩减2成,美国市场降幅尤其明显,但是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我们并不急着增加出口。”上海虹瑞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文勤说。

  这是1家专业出口有机服装的公司,其所用的棉、麻、竹、大豆等纤维面料,均不使用化肥、杀虫剂、化学染料,虽然价格较常规服装贵2-3成,却颇受欧美中高档客户青睐。

  “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够仅依赖国际市场,不能够仅靠贴牌出口赚点加工费,外贸企业必须多条腿走路,转变粗放型的传统增长方式。”梁文勤说。

  半年多前梁文勤开始考虑进军国内市场,并第1次注册商标。2个月前企业又凭借环保、健康的经营理念,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产品生产商。

  与梁文勤进军国内市场不同,作为中国最大手套出口企业掌门人的沙晓林,仍然将出口作为经营重点,但是他已经抛弃“物美价廉”的传统经营思路,而是主打创新品牌,将自己与世界顶级同行摆在一起。

  2009年由于国际市场大幅萎缩,企业出口从上一年的1.03亿美元猛降至5300万美元。

  “着眼于长期稳定的国际分工合作,中国企业必须改变‘低价低质’的印象,必须建立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提升设计研发实力。”沙晓林说。

  目前其拥有专利技术的自有品牌出口虽然只有2成,却占据利润总额的7成以上。

  为进一步引导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华交会”举办20年来首次推出出口精品展示系列活动。同时在展位分配和布展宣传上,加大向品牌企业倾斜。在参展第20届“华交会”的商品中,获商务部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中国名牌出口商品达60多个,获得省区市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品牌商品近700个。

  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与出口规模之间的艰难抉择中,中国外贸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参展“华交会”的浙江刚自达工贸有限公司反映,近年来曾尝试在英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注册自有品牌商标,除在新加坡成功外,其他均告失败。由于没有品牌,企业的创新努力最后还是沦为贴牌生产,附加值很低。

  江苏张家港市虹意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的业务员隆钰说,由于多年来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采购商手里,企业习惯接单生产、按样下料。为生存,只能够想尽办法保订单、保出口规模,转型谈何容易。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专家杨晓认为,近期国际市场需求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是不排除一部分增长来自进口国原有库存减少的“补货”需求。长远来看,中国外贸企业“将不得不告别已经习惯的高速增长,需要通过切实提升商品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自德国汉堡的托斯利·格列高里亚德斯是“华交会”的1位常客,其所在的德国公司每年采购的中国商品超过1000种,年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商品的确表现“太出色”,但是这种低价扩张、规模取胜模式,引发的冲突也较多,难以持久。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考虑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进出口各方,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品的国际地位。”格列高里亚德斯说。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