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许小年:加工贸易解禁能挽回外需吗?

                     

   【背景】新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剔除了79个十位商品编码。

  6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作出调整,剔除了79个十位商品编码,主要包括部分植物和轻工产品、金属化合物、石化产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等。修订后的2009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包括1770个十位商品编码。据称,此举系“为落实国务院进一步稳定外需的要求”。

  中国自2003年开始转变以往对加工贸易的纯粹鼓励态度,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并于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三次增补禁止目录,越来越多的“两高一资” 商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被列入。截至2008年11月,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数量已达1816个,限制类商品目录也包含了1853个商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开始放松加工贸易政策。2008年12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27个十位商品编码,主要涉及铜、镍、铝材等产品,涉及加工贸易出口额约15亿美元,占禁止类总金额的30%;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1730个十位商品编码,具体涉及纺织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五金制品等,占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总数的77%,涉及加工贸易出口额约300亿美元。

  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调整,在稳定外需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会造成哪些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调整,对稳定外需和中国经济增长都没有太大作用,但是,此类举措释放出的政策信号非常不好,即以牺牲增长的质量,来求得短期增长的数量。

  他强调,政府要减少对贸易的干预,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 许小年表示,所谓外需就是国外需求,它的强弱与中国政府对特定加工贸易商品禁或不禁,没有太大关系。要想外需恢复,从根本上说,只能等待西方国家经济逐渐复苏。

  对于此次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许小年认为,目前还不知道此次调整涉及的贸易金额,但是,参考上次调整,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不会很大。虽然从数量上看,对中国经济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其释放出的信号非常不好,那就是以牺牲增长的质量,来求得短期增长的数量,“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

  他同时表示,这种饮鸩止渴只是“小鸩”,更应该担忧的是前四个月发放的5万亿贷款投向的项目,“有一部分项目过去达不到环保要求,现在通通放开了,这才是‘大鸩’。”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贸易相关的政策频频变化,许小年认为,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使企业的行为日益短期化。由于不知道未来政策会怎样,企业无法作长期打算,而升级换代、研发这些任务都需要长期打算的,“变来变去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做研发,没有人费心结构调整,没有人牵挂升级换代,大都是短期行为。”

  许小年指出,现在的政策对外贸部门升级换代、结构调整是不利的,鼓励这些效率低的企业继续在低端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上经营,而不是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引导他们向高端转移,向有希望的产品转移,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保护落后、鼓励落后。“有的企业讲,汇率变了或者出口退税调低了,企业就无利可图了。这种需要政府在医院里营造一个无菌的空间,供氧、输血才能维持的企业,为什么要保护?为什么要存在?”

  他认为,贸易调整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要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让低效益的企业死掉,高效益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产品结构根本不需要政府来作为,企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即可调整。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企业有什么样的市场竞争力,就能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低端产品出不去了,就放弃低端产品,没必要调高出口退税率,提高只会让企业死守在低端产品上。”

  许小年认为,金融危机之后,即使国外经济恢复了,每年20%的外贸增长也不可能重现,中国经济必须作出永久性调整,而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调整,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地移到国内市场上来。

  他建议,在外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政府要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和取消行政准入壁垒,刺激投资需求;建设完善社保体系,增加百姓收入和财富,刺激消费需求。“现在资源全向国有部门集中,大的行业都是政府垄断,民间‘不差钱’,差的是投资机会。”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