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纺织的表情 世界的阴晴

                     ——12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重温贸易变革“跨时代记忆”

  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该议定书在12月11日生效,中国也在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再过3天,距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就满整整10年了。

  10年,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在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之前就曾被一个“问题”震慑:有太多的企业甚至还够不上10岁这个并不算大的年纪。因而愈发感到,有资格参与入世话题讨论的企业,本身就是变革时代的见证者、行业历史的创造者。

  回头来看接受本次调查的企业,有两点印象格外深刻。

  其一,多数接受采访的企业都表达了同一个心声:加入WTO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世界给纺织打开了一扇窗。

  其二,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的“打扰”,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尽管纺织行业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最受益的产业之一,但“早已习惯了市场环境”的确是企业辛苦劳作背后的真实心境。

  遗忘或者忽略,有时是件好事,有时反而衍生麻痹。

  说起10年前,企业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被各种配额捆绑的苦楚。说起5年前,不少企业还能顺手抄起案头的辉煌数据。说起即将走完的10年,有些企业在提醒之下梳理了过往的经历与经验,有些企业则在出口下滑的事实面前遗憾地放弃了话语权。

  大浪淘沙,沉浮皆有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能遗忘。而这也正是本报策划“入世10周年纪念专刊”的意义所在。

  现实提醒我们,中国在世界贸易领域的地位越高,我们面对的贸易争端和“合理障碍”可能越多,并且这种风潮已经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蔓延。在世贸组织自由贸易体制下,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早在10年前,就有专家提醒,入世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激励和保护自己。

  然而数据显示,2001~2004年,我国纺织行业专利数量低于4000件;2005年同比增幅最高达95.7%,其后增速减缓;2010年纺织行业全部专利数量31551件,同比增长12.5%。目前我国纺织专利库收录了20多万条专利数据,但在我国专利总数中占比较小,与我国纺织行业的规模不甚协调。

  在多元化的利益面前,企业怎样合法合理地规避,本身就是一个考验。除了热情到位、眼界到位,“工具”更要到位。

  双山集团新产品利润将近一半
  
  
 入世10年是江苏双山集团突飞猛进的10年。2001年总资产2.32亿元,销售收入3.18亿元,利税2132万元。到2010年底,集团总资产10亿元,销售收入10.8亿元,利税1.28亿元。集团公司主要生产毛、薄绒面料、腈纶绒毯、毛绒系列玩具,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全国毛纺织行业10强。双山集团抓住入世机遇,夯实纺织基础产业,加大对部分陈旧设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先后投入5亿多元,新建10万平方米主厂房,新增喷气织机100台,新增纱锭5万锭,完成10万纱锭搬迁,建成350台无梭织造中心,每年科技创新经费均达2500万元以上,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1%。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36.5%,新产品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43.6%。集团先后生产50多个面料新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客观分析市场形势,创新经营思维。集团通过来料加工化解原棉和纱价降价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国内国外市场的互补性,增强对市场风险的应变和适应能力。通过多元化发展,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近年新增利税3500万元,同时把握国家金融政策,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双山集团党群部 刘义龙) 

  红豆集团“组合拳”应对市场波动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性”。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红豆集团外贸自入世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10年增长10倍。尤其是过去5年,红豆外贸比例持续上升,金融危机期间逆势飞扬,2011年更是再创新高。红豆外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取决于红豆在外贸上不断加大的研发设计投入,另外也与红豆的品牌效应密切相关。其实,做外贸与做内销一样,也要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江苏红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红豆集团属下的一家外贸公司,截至今年11月底实现销售收入同比100%、利润30%的逆势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堪称奇迹。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和不确定性,红豆主动出击,打出“组合拳”积极应对。在加强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新产品研发,通过自主开发、资源共享、参加展会、调研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在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加强外协管理,对质量不过关的外协单位,坚决终止合作关系。在加强自身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绝不做无信用认证和资质认证的订单。(红豆集团宣传部 谢昌举)

  泰和新材间位芳纶攀升世界第二
  

   入世10年是中国特种纤维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特种纤维生产企业——烟台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成长壮大的金色岁月。

   企业入世10来的良好发展,首先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如果没有入世后市场需求的暴发性增长,没有国外订单的示范、引导和提升作用,氨纶、芳纶这些高新技术特种纤维很难在国内得到如此快的推广应用,国内市场很难打开局面,中国的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就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泰和新材是中国首家氨纶生产企业,到2000年入世前夕,公司氨纶生产能力只有2500吨/年。入世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的激增,拉动了国内氨纶行业飞速发展,到2011年底,公司的氨纶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到30000吨/年,比投产初期整整扩大了100倍。泰和新材公司20世纪末开始介入间位芳纶的研发,项目在2000年尚处于中试阶段,如今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能力达到5600吨/年,攀升至世界第二位。(泰和新材市场部 张曙光) 

  宏达高科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俱全
  
   入世10年来,宏达高科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经编行业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以经编、家纺、医疗器械(B超)和产业投资为主的产业格局,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世纪90年代宏达高科率先实现汽车内饰面料国产化,成功成为大众、通用汽车的配套供应商。入世10年,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市场取得了巨大发展,宏达高科作为汽车内饰面料国内主要生产厂家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宏达高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面料生产厂家之一,入世之后国际合作加深,已成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奔驰汽车、宝马汽车、海马汽车、奇瑞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并出口美国、德国等国家,汽车内饰面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同行前列。公司还建有高性能经编材料研发中心和纺织工业汽车用纺织品检测中心。宏达高科从2001年1.6亿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润,到目前6亿元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润,都深刻说明入世10年来宏达高科的巨大变化。(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月娟)

  华纺股份市场结构形成“5个20%”
  
   入世10年来,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国际面料市场积极探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回报。与10年前相比,公司主导产品中印染布年产量翻了一番,出口创汇规模由4800万美元提高到21000万美元,出口比重也提升到80%以上,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令人惊喜。

   华纺公司从1991年底开始尝试做自营进出口贸易,而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则是在中国入世后的这10年间,自身完成了由被动跟从市场到超前研发产品、主动引领消费的嬗变。10年前,公司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除中国香港、美国及非洲市场外,其他市场领域尚少涉及,而欧盟、南美及南太平洋地区几乎还都是空白。如今,公司走出了一条稳健经营的路子,“Lyocell织物染整新产品”、“冰凉玉”、“天丝”系列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敲门砖”,特别是适时调整的营销战略思路,使“国际华纺”的构思越来越明晰。如今,公司的市场网络、客户分布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结构形成了“5个20%”的特点,即:在公司销量中按照产品去向划分,美国、欧盟、非洲、国内、亚洲及其他市场各占20%。。(华纺股份办公室 郑安江)

  上海纺织集团“一企一策”专项扶持
  
   入世10年来,我国逐步削减关税水平,并按承诺时间表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彻底开放了对外贸易经营权。趁此东风,上海纺织集团大力拓展进出口业务,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2.7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1.7亿美元,其中出口31.7亿美元,进口10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规模预计近50亿美元,比2000年猛增2.9倍,平均年增15%以上。上海纺织集团已居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时成为上海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集团所拥有的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势,致力于推动外贸转型,转变增长方式。近年来,各外贸企业通过建立海外公司,内外贸联动,完善品牌、设计、检测等服务功能。他们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品种结构和贸易结构,从分散客户向有信誉的大客户集中,从纺织向纺织与非纺结合、生活资料向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结合、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举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集团领导连续3次推出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对在拓展品牌效应、核心产品、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外贸企业给予“一企一策”的专项扶持政策。(特约记者赵磊)

  宏诚家纺生产运营转向资本运营

   入世10年,无论顺境或是逆境,宏诚公司张扬个性魅力参与市场竞争,入世前的公司年生产能力从2001年棉纱7071吨、棉布2317万米,增长到2010年年产棉纱15000吨、棉布4000万米、色织布1000万米、床品300万套的生产能力;这10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54亿元、销售收入2.1亿元,增长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76亿元和11.18亿元,尤其自营出口创汇1058万美元,是入世前的4倍之多。这10年也是市场经济理念深深扎根企业的10年,产品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实现从三元组织到小提花组织,再到大提花组织的“三级跳”。公司利用展览、展会、展示、家纺节多项平台,广泛结交国外客商推介产品,产品市场由最初的内地、日韩及美国市场,拓展到亚非澳、欧盟、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额呈现连年稳步攀升。在加入WTO的深度影响下,企业完成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推行生产车间目标毛利润考核,实现了由生产中心向利润中心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宏诚家纺在新加坡主板挂牌上市,标志着公司实现了由生产运营向资本运营的重大战略转变。(宏诚集团办公室 王泽水)

  

  华芳集团转变增长方式是最大福音
  
  入世带来的“福音”远非令人激动的直观数据,我们更看重的是入世给华芳带来的诸多深层次的变化,比如增长方式的转变。入世后,华芳集团着眼全球高层次竞争,更加注重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注重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的投入、注重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入世10年,也是华芳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的10年。2010年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72.5%;利税14.8亿元,同比增长167.1%。截至2010年底,集团总资产已达105亿元。入世前5年,华芳的对外贸易连续实现“三级跳”:第一年外贸直出增长1789万美元,第二年增长14686万美元,之后三年实现年增长4403万美元;5年年均增长达到128%,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在江苏工业企业、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外贸出口具有龙头地位的骨干企业。华芳集团的外贸业务呈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客户层次高端化的特点。目前,集团在国际市场的覆盖面已由刚开始仅限于美国、日本的市场,拓展到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产品直出的增多,有许多国外高层次客商直接与华芳发展商贸合作。福田、伊藤忠、西班牙欧丽等国际知名客户与华芳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业务量也不断扩大。(特约记者 刘伟国)
  

  大杨集团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入世10年是大杨集团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变化最大的10年。大杨创世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近3亿元,净利润3060万元。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86亿元,同比增长24.54%;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26.78%。10年当中,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大杨的出口贸易从最初向日本、韩国迅速扩展到美国、欧洲,覆盖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开始成为中国最大的西服出口企业。大杨集团的“创世”品牌不但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出国访问时的着装,而且赢得了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先生、瑞士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教授等众多国际精英的青睐,“创世”品牌的高端品质改变了中国服装在外国人眼中的印象。正如美国CNN电视台在报道中所说“大杨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当然,这10年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量的增长,更多的是质的变化。今天的大杨已经开启了从贴牌到自有品牌、从出口到内销、从批量生产到单量单裁的战略转型,并形成了创世、凯门、YOUSOKU三个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格局。(大杨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胡冬梅)

  常山股份“松绑”之后施展拳脚
  
   入世前,尽管常山股份下属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等企业坯布60%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并且在国外市场卖得很好,但企业只能赚10%左右的利润,而外贸公司一倒手就能挣到30%~40%的利润。纺织企业想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入世后,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废止,新外贸法开始实行,放开了权利,没有了门槛,取消了限制,长期被束缚的外贸经营“松绑”了。常山股份成立了进出口公司,专门从事内外贸业务,产品销往美国、欧洲、日韩、中东、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外商经常直接登门洽谈,企业订单不断。公司还在英国、中国香港申请注册了“izi”、“C&S”等国际化品牌商标,自主品牌出口的面料、服装、家纺等产品越来越受外商青睐。近年来,常山股份外贸出口额连年翻番,2010年,仅常山股份属下只有10多名员工的恒荣进出口贸易公司外贸额就达3000万美元,今年有望突破6000万美元。10年来,常山股份总资产由13亿元增加到48亿元,净资产由4.3亿元增加到24亿元。(常山股份宣传部 邵光毅)

  太平洋机电技术力量的进步与变迁
  
   入世以来,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发明取得了较大突破,专利申请量持续走高。2001~2011年间,专利申请总量达258件,且授权的专利申请达231件。仅2009年一年,太平洋机电集团纺织机械专利申请量就达27件,另外还有4件软件登记申请,与2001年的两件相比,增幅高达1250%。入世10年来,太平洋机电集团的发明专利申请达50件,发明专利授权2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9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5件,外观设计申请专利11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1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申请量分别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9.38%、76.36%和4.26%。其中,发明专利在此10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见证了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力量的进步与变迁。令人欣慰的是,太平洋机电集团于2005年申请到欧洲瑞士的国外发明专利一项,此项专利于已于2008年授权,至今有效。在专利申请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太平洋机电集团的外贸也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约记者赵原)

  兰雁集团将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
  
   入世10年,在国际规则面前,进出口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我国的牛仔布及服装行业更是经受了一番不寻常的历练。正是入世后思想观念的改变,让兰雁集团紧紧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的自主研发、产品升级乃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明显增强。公司依托企业的“山东省牛仔面料与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国家项目4项、省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其中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产品研发及牛仔面料生产的核心技术上优势明显,全国牛仔布及服装行业首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也落户兰雁。近两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坚定不移地贯彻“走上去”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变资金为资源,积极将企业的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目前,企业在柬埔寨的纺织服装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达效。(兰雁集团党群部副部长 任学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