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论文资料>正文

降低Modal/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方法

                     

    Modal/棉混纺针织物耐起毛起球性能差,下面分析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纺纱、编织染整过程中降低起毛起球性的措施,以期提高该织物的服用性能。  
    Modal纤维是一种新型高湿模量纤维素纤维,具有十分优良的性能(见表1),集棉的柔软、粘胶的吸湿能力、真丝的光泽于一体,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纤维,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类织物容易起毛起球,使得服用性能大大降低。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用Modal/棉(50/50)混纺针织物进行了多次实验,并探索出了一些改善起毛起球的生产经验。
    1 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起毛起球是指附在织物表面的绒毛或外漏纱线上的短纤缠结成小球的现象。起毛起球的过程包括:(1)最初产生高密度的松散绒毛;(2)绒毛趋向于卷曲、相互缠结;(3)缠结变紧并附于织物表面。起球的难易与纤维、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性质有关。 
    1.1 Modal纤维的自身特点 
    Modal纤维大分子聚合度在2500-4000之间,比棉小300倍左右,无定型区比棉稍高,纤维干模量低,这些大分子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吸湿溶胀性能,而且轻柔、滑顺。但湿模量较高,在水中纤维间的移动增多,摩擦因数增大,容易产生严重的原纤化倾向,表现为易起毛起球。 
    1.2 纺纱工序的影响 
    Modal纤维整齐度好,杂质少,松散性大,抱合力差。纤维经过清花、梳棉、并条,尤其在细纱工序受罗拉拉力的作用,对成纱毛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虽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但仍有部分毛羽外漏在纱线表面。 
    1.3 针织物组织结构的影响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的影响较大。如线圈长度相同,当单位面积内编织点少时,起毛、起球的几率就大。 
    1.4 染整加工的影响 
    染整加工对整个面料的最终性能起决定作用。实践证明,某些工序如丝光、连续漂白对织物的湿摩擦力和机械拉伸力较大,会增加Modal纤维的起毛起球程度。 
    2 降低起毛起球的措施 
    2.1 纺纱工序 
    在纺纱过程中,处在加捻三角区的纤维由于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反复内外转移,致使大多数纤维的头端、尾端或中间部分伸出纱身,形成毛羽。为减少毛羽,纺织厂根据自身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配棉、优化工艺、采用先进纺织技术,尽量控制毛羽的产生。 
    2.1.1 配棉比例 
    环锭纺纱中大部分毛羽是纤维头端、尾端外漏形成的。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越多,纤维长度越短,短绒越多,产生毛羽的几率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因此,在配棉时要综合考虑纤维的细度、长度、卷曲度等各项因素,为纺前选择优良原料的配比打下基础。 
    2.1.2 前纺工艺原则 
    棉条中纤维弯钩的存在会使纱线毛羽数量增多。因此,在前纺各工序中应力求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度为原则,尽量排除短绒并减少新的短绒产生。 
    2.1.3 细纱 
    纱线的毛羽主要产生于细纱工序,因此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控制毛羽的增多,可以采用适当大捻度,小后区牵伸倍数,大后区罗拉隔距,小钳口隔距,中加压,低车速,中硬度胶辊的工艺原则,来提高成纱质量。 
    2.1.4 络筒 
    由于络筒过程中纱线与机器部件摩擦、碰撞严重,使一些纤维的尾端脱离纱线而重新产生毛羽。因此,络筒过程中一般采用络纱张力小,络纱速度慢,金属槽筒的工艺。同时需要保持络纱通道光洁、无毛刺,良好的机械运行状态。 
    2.2 编织工序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有很大影响,结构紧密的组织比疏松的组织不易起毛起球。图1为纬平针织物和1+1罗纹针织物的纵横向密度乘积(总密度)与毛球质量的关系。由此可知,随着针织物总密度的增加,毛球质量显著下降。因为紧密针织物与外界物体发生作用时,已经存在的毛羽由于纤维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不易滑到织物的表面,故可以减轻起毛起球现象。由此能够推出:    (1)细针距针织物比粗针距针织物不易起毛起球;(2)纬平针织物比罗纹针织物起毛起球现象轻;(3)布面比较平整、光滑的织物比布面凹凸不平的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因此,可通过选择针织物的组织结构降低起毛起球的几率。
    2.3 染整工序 
    2.3.1 烧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