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万亩棉田如铺展的雪海,风过处棉絮轻舞。当采棉机轰鸣着驶过,白茫茫的棉浪瞬间被“吞入”机身,短短30分钟,机器尾部便“诞下”一枚裹着黄色覆膜、重达1吨的“棉花弹”,这便是棉花种植户口中的“金蛋蛋”。
在阿克苏阿瓦提县宇豪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400亩棉田里,3台采棉机正往来穿梭。“过去,1名拾花工1天只能采几十公斤棉花。如今,1台六行自走式采棉机1天可采500亩棉花,相当于上千人1天的工作量。”宇豪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宏伟说。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配套的犁地拖拉机、无人机等设备让全流程机械化率突破80%,不仅节省成本,为周边农户提供的农机服务每亩收费200元,更成了稳定的增收来源。”王宏伟算起经济账。
33岁的合作社社员王林手握采棉机操纵杆,目光在仪表盘与棉株间切换。经过2个月专业培训的他深谙其中门道:“驾驶采棉机可不仅是开车,还要盯着采净率调整速度,杂质多了要立刻清理,所以我们采收的棉花都很白,杂质少可以卖出好价格。”去年,作为合作社社员的王林分红15万元,今年握着方向盘的他觉得更有奔头。
在阿克苏棉花产业的发展版图中,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始终是关键一环。走进沙雅县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工人们也正在生产线上忙着组装新的采棉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一台台崭新的采棉机、液压式翻转犁、散包回收机整齐排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棉农前来参观订购。作为嘉兴援疆指挥部2018年引进的重点项目,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手握217项专利,其采棉机单机日采棉350亩,每亩为棉农降本超120元。
“我们的散包回收机能收残膜,以旧换新政策还帮农户升级设备。”研发总工程师梁定义指着1台样机介绍。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中国造”已走出国门,定制款采棉机出口乌兹别克斯坦,采净率达93%的性能赢得国际认可。如今,国产采棉机在新疆市场占比已超8成,彻底改变曾经90%依赖进口的情况。
据悉,阿克苏市在今年秋收工作中提前完成农机具检修保养,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指导。全市共投入采棉机420余台,机械化采收率超过99%,有效实现棉花“采收顺、销路畅、收益稳”的目标,推动棉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棉花产业的蓬勃生长,不仅让棉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催生出一条“从棉田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在阿瓦提工业园区,新疆集智纺织有限公司的厂房里,208台全自动一体袜机正高速运转,细如银丝的棉纱经过编织、定型、缝合,转眼变成一双双质感柔软的棉袜。
“我们的原料全来自阿克苏本地棉田,每天能‘消化’200吨棉花,年产棉袜近3000万双,大部分销往国内一线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中亚。”新疆集智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烨松站在生产流水线旁介绍,车间里的智能分拣系统会自动检测袜子的针脚、弹性,确保每双产品都达标,“现在不仅棉花种得好,我们还能把棉花‘变’成日用品,让阿克苏的棉花走得更远。”
棉花产业的发展正实实在在惠及当地村民。玉斯屯克拜什艾日克村村民如苏力·吐来克如今是集智纺织的车间管理人员,每天穿梭在生产线之间,指导新员工操作设备。“以前我只懂种棉花,1年忙下来收入不稳定。现在来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拿3600元工资,离家才两公里,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学技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如苏力·吐来克说道。
从人工拾花的辛劳到农机服务的丰收,阿克苏棉田的变迁背后,是“合作社+企业+联盟”的机制创新,更是中国农机发展的实力彰显。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