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企业动态>正文

三联虹普:中国锦纶行业的引领者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锦纶产量从40.36万吨增长至161.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左右,大部分新增民用长丝产能由三联虹普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和成套设备。

  近日,大容量锦纶6项目被推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年度“纺织之光”科技技术奖一等奖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轰动。随着多家媒体对项目的追踪,该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十年间大部分锦纶新增产能由企业建设

  业内对三联虹普并不陌生,它是伴随着中国锦纶产业共同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三联虹普在推动中国锦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上,尤其是在引导行业技术装备进步,并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联虹普是第一个向国内用户提供8丝饼、10丝饼、12丝饼、16丝饼锦纶民用POY、FDY、HOY(半消光、全消光、大有光)长丝及日产200吨锦纶6高速纺用切片生产技术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锦纶产量从40.36万吨增长至161.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左右,大部分新增民用长丝产能由三联虹普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和成套设备。

  此次三联虹普获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全称为“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及锦纶6全消光多孔细旦纤维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该项目最大的优势,体现在提高单线产能、减少单位成本投资、提升产品品质、节能减排等方面,充分诠释了规模化效应和锦纶产业进步的方向。

  该项目单线日产200吨聚酰胺6聚合生产线,是当前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聚合装置。它成功地解决了大容量聚合中的连续熔融、两步聚合、萃取、干燥及己内酰胺全回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切片品质能够与台湾力鹏媲美,并接近德国巴斯夫。该项目还研究并开发出一系列专用于锦纶6全消光、多孔细旦纺丝的成套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开发出以22.2dtex/24f为代表的一系列差别化锦纶6全消光多孔细旦品种,解决了飘丝多、断头多、满卷率低、染色色差等技术难题,综合优等品率达到95%以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装置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建设周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每吨切片仅耗用己内酰胺1001千克,大大节省了物耗能耗。

  以一斑窥全豹,大容量锦纶6聚合项目正是多年来三联虹普扎根锦纶行业、孜孜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整套引进的进口锦纶6切片聚合装置,产量低(15吨/天)、能耗高、质量差,无法满足现代锦纶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在市场的召唤下,三联虹普作为最早一批从事锦纶工程技术服务的民营公司,于本世纪初期正式进入锦纶行业。从那一刻起,企业稳健的作风、过硬的质量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从单线产能每天几吨到几十吨,再到目前的200吨;吨投资成本从两万多元到如今的三四千元;产品品质从只能用于低速纺丝到获得巴斯夫等世界一流锦纶企业的认可。十多年来,三联虹普与高等院校、锦纶生产企业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见证了中国锦纶产业的高速发展。

  目前,三联虹普已经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锦纶工程技术服务提供商,能够为锦纶企业提供聚合、纺丝工程的整体解决方案及工程承揽等一揽子技术服务。其通过引进部分国外设备,与国产装备进行技术嫁接的模式,降低了锦纶行业投资成本和进入门槛,成为业内借鉴的范本。

  对行业现状不甘心但有信心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三联虹普通过仅仅十余年发展取得今天的成就应该引以为傲;但对于一个行业而言,中国锦纶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尤其是与合成纤维中占据绝对比例的涤纶相比较。对此,和国内多数锦纶生产企业一样,三联虹普并不甘心。三联虹普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如果原材料供应瓶颈、锦纶规模化连续化生产装置推广等一些关键问题得以突破,聚酯涤纶大规模国产化后迅速发展的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锦纶上来。

  三联虹普对锦纶行业前景看好的原因,首先缘于锦纶优异的加工性能及服用性能,锦纶吸湿、耐磨、柔软,染色性能优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档服装、家纺等领域,未来还将在产业用领域大展拳脚。其次,作为合成纤维中的“高端纤维”,锦纶的扩大应用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整体水平,在石油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局面下,这种优化利用资源的举措理应被倡导……但问题在于,将锦纶巨大的发展空间转化为实际效益,还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目前最紧迫的就是解决原料瓶颈、降低生产成本。

  可喜的是,长期以来制约锦纶业发展及扩大应用的瓶颈,目前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在长期制约行业进步的原料问题上,包括南京帝斯曼、浙江恒逸、平顶山神马、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长乐恒申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都积极投身于己内酰胺项目筹建,有些已经在建并将于近期投产,项目建设的技术问题也在逐渐被攻克。业内认为,各方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介入己内酰胺领域,将逐步改变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格局,迅速推进该产业的发展。而在约束锦纶扩大应用的价格问题上,以三联虹普为代表的工程技术公司长期与生产企业密切合作,不断推进技术、工艺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容量锦纶6聚合项目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种进步最终将直接反映在锦纶产品的价格、品质上。

  正是基于这些判断,三联虹普认为在其他合纤品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未来5年锦纶产业反而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锦纶和涤纶价格差距缩小到1万元/吨以内,锦纶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大增长。”

  立志成为产业链全套工程技术服务商

  当前,世界锦纶产业大部分已经转移至中国。锦纶民用丝100多万吨的全球产能,多数集中在中国大陆,这既是推动中国锦纶技术进步的强劲动力,也意味着更为艰巨的责任。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纽带作用的工程技术公司,理应进入到产学研体系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三联虹普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层次、更广视角上思考问题;而与国内院校、企业多年来的默契,则令他们坚信中国锦纶产业的美好未来。以大容量锦纶6聚合项目的另一承担方——长乐力恒锦纶公司为例,从第1期到第11期纺丝项目,三联虹普与其合作已近10年;三联虹普与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在锦纶6纤维国产纺丝设备与进口卷绕装置的嫁接工程技术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工程公司需要非常理解它的客户,能够鼓励它甚至与它一道,进行更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尝试,并有容忍失败的度量。”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是锦纶产业在各个阶段取得创新发展的源泉。

  对于“十二五”,三联虹普的规划依然脚踏实地:专注于锦纶行业,在继续提高纤维品种差别化、提升规模化效应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工程塑料领域,并密切关注己内酰胺的动态。人才对于三联虹普这样具有先导性、技术集聚性特点的企业异常重要,三联虹普的员工多为纺织、化工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如今,一批在三联虹普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已经成长为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三联虹普还将继续致力于为员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5~10年,三联虹普立志成为提供锦纶产业链全套工程技术服务的国际一流企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