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高科技产品
导电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有数种制造方法,如金属纤维包覆、表面加工、融熔纺丝等,其中共混融熔纺丝所制造的纤维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且持久性良好。这种导电性能主要是基于自由电子的转移,所以从电子业、医药及精密仪器到一般纺织品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共混融熔纺丝所添加的导电粒有碳素系、金属系等,但加入微料后纺丝拉伸性变差,另外加入聚合体内的微粒量须超过30%才能制成导电纤维。新方法是利用导电微粒均匀分散于纺丝液内,在纺丝时能够延伸成型并且使加入量可下降至5%。如何使导电物质的添加量减少,其中最主要的关键是聚合物与导电粒子的亲和性,亲和性越高,导电粒 子的分散状态越好,所需添加的导电粒子越少。 导电粒子须具备以下特性:在纺丝溶液中有充分的流动性;为了防止纺丝孔的阻塞,导电粒子分散性要良好,不能使过滤网滤出导电粒子;在复合纺丝过程中能均匀地细化及拉伸;经复合纺丝成型的纤维应同时具备导电性及实用性。 导电纤维的类型 利用共混融熔纺丝所生产的导电纤维目前主要有下面5种结构。 导电成分露出型:导电成分分布并露出纤维的表面,放电非常快,抗静电效果好。这种型态的纤维虽然抗静电效果非常好,但因为导电层裸露在外,会因为洗涤及摩擦使导电粒子流失而降低导电性,导电成分容易损耗。 三层同心圆:这是一种将导电成分夹在中间层的复合纤维。非导电成分和导电成分在80∶20~60∶40 之间。非导电成分过大导电性下降,过小纺丝性变差。这种夹层结构使导电成分既接近表面附近又包覆在中间,所以白度增加且耐洗涤和摩擦,导电纤维的导电效果好又兼具耐久性。 并列型:这是将纤维分成二层、三层或更多层并列,使导电成分贯穿纤维横截面并在两端露出,所以电荷能导通到纤维的另一面,使垂直于纤维轴向的导电效果增加。此种纤维的导电部分不宜超过30%,以免使纤维的导电耐久性、耐磨擦性及耐洗涤性下降,可以通过增加并列的层数提高导电性。 芯鞘型:这类纤维分为两类,一是以导电成分为芯、非导电聚合物为鞘:一般的比例为50∶50,这种导电纤维白度好、耐洗涤、耐磨擦、耐久性好,但导电效果较差。 二是以导电成分为鞘、非导电聚合物为芯:这种纤维导电效果佳,但导电成分裸露在外使纤维的颜色、洗涤性及磨擦性受到影响。 海岛型:纤维的海为非导电聚合体、岛为导电成分,岛的直径小于 0.5μm。岛的直径越小,开始电晕放电的电压越低,残留的带电荷的量越少,可以避免因静电引起的爆炸及火灾。在此结构中岛的成分要与海的成分互容,一般成分比在30∶70~70∶30的范围。 导电纤维的制造要点 对导电成分的选择:对导电粒子,要求分散性良好,粒径越小,与聚合物相容性越好。对与导电粒子混合之基体聚合物,要求不具极性、与导电粒子相容性好、与一般聚合物相容性好。 导电成分与基体聚合物的混练:利用双轴挤压机制备导电成分,使导电粒子均匀分散于基体聚合物中。以碳黑微粒为例子:当基体聚合物中含量小于3%时,不具备导电性。当碳黑含量到达25%时,导电性急剧增加,当碳黑含量到达60%时导电性达到饱和,碳黑含量再增加导电性亦不会再增加。但是导电粒子含量太高,特别是碳黑含量达40%以上,纺丝性及纤维性能都会变差。一般生产用量约25%~45%,并于混练时加入适量的可塑剂,可以提高导电成分的流动性。 纺丝成型工艺:在复合纺丝过程中,含导电粒子的聚合物其粘度会大幅提高,流动性变差,因而比普通纤维难纺。为解决难题,从挤压机到喷丝板组件(PACK)须保持一定的剪切速度,才能保证导电聚合体流动的稳定性,使复合纺丝能正常生产。在进行复合纺丝时,导电聚合体与非导电聚合体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挤压机喂料,经喷丝板组件产生导电 纤维。 导电纤维的相关性质 目前导电纤维的添加剂以碳黑为主,这样生产的纤维以灰黑等色为主,并且在染色时不易加工,会影响织物的风格。未来导电纤维应朝向无色、可染性、高比电阻及高比表面积发展。 碳黑添加剂所生产的纤维比电阻可达102~105Ω?m之间。金属或及氧化物添加剂比电阻可达10~1 0-6之间。 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电场越强,越容易产生电晕放电,所以纤维的细化、异型化及多孔化会增强纤维的电晕放电强度。 服装用导电纤维的性能应在适宜的范围,比电阻应为102~105Ω? m,比电阻小于10-1反而容易造成人员触电的危险。(佚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