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抗紫外线织物?
人们在躲避紫外辐射伤害的研究中,除了开发护肤产品以外,还在不断开发功能性织物,预防紫外线的辐射。目前,市场上出现许多标称抗紫外辐射的织物及其制成品。于是,对这些织物功能的测试,就提到了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人员终于完成了织物抗紫外特性的测试研究课题,并于2002年12月通过了由国家质 检总局组织的鉴定。这一课题的完成,解决了市场上抗紫外织物性能测量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目前市场上的抗紫外织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织物表面镀膜;一类是在织物中混纺搀杂有抗紫外材料的化纤,还有一类是对织物进行抗紫外漂染、整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对织物进行处理,目的都是一个,即希望提高织物遮挡紫外线的能力。 国外标准中以UPF(英文Ul-trovioletProtectionFactor缩写,译作紫外遮挡系数)来表示织物遮挡紫外线的能力。 当紫外线照射到织物时,会产生下面5种情况:紫外线直接从织物的空隙中透过;紫外线穿透织物,而且其传播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同;紫外线穿过织物纤维,但其传播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紫外线穿过织物纤维的间隙,经织物纤维表面的反射而达到织物的另一侧;紫外线被织物纤维表面反射回入射的一侧。研究人员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紫外对织物辐射的各个角度,才能测量到真实、准确的数据。他们指出,当只分析织物抗紫外特性时,第二、三两种情况是分析的关键。因为它反映了织物紫外区直透射和漫透射的综合特性。 在测量织物布样的时候,测量结果实际上是上面提到的5种情况中的前4个部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这4个部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布样遮挡紫外线的能力。 科研人员在课题研究中充分考虑到测量时的几何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过去对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的工作开展的较少,对国外测量的情况了解得也不多。很多印染、纺织和成衣制造部门采用一种不规范的简单方法进行测量,带来诸如测量条件不一致(包括光源条件、探测器条件和测量的几何条件)等问题,影响了对织物的抗紫外特性的客观评价,因此不同单位测量的结果很难有满意的可比性,甚至同一单位对同一块样品在不同时间测量的重复性也很差,有时这种偏差达到数倍之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这个课题,就解决了对抗紫外织物特性测量的问题,此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