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亚麻业陷入“低水平扩张”怪圈
入世后,随着我国亚纺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加大,国内亚麻行业纷纷争抢亚麻纺锭。但与此同时,投资的盲目性却使目前的我国亚麻行业陷入了“低水平扩张”的怪圈。专家认为,重复建设的现状可能会使争来的纺锭成为“烫手的山芋”,亚麻业这种“跑马圈地”现象应引起警惕。 全行业争抢亚麻纺锭 全国亚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张世平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亚纺规模翻了15倍,截至到2001年年末,全国从事亚麻纺织的企业已有39家,拥有33万纺锭。尤其从1998年到2001年,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全国亚麻纺织由24万锭猛增到33万锭,增幅达37%。近半年,我国亚麻纺锭增势更加猛烈,到目前还有3万锭正在筹建中。目前,中国在亚麻纺织规模上已处于世界第一,成为亚麻纺织第一大国。 为什么亚麻纺锭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据了解,传统的亚麻纺织有三大板块--东欧、西欧和东亚。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欧美经济结构的调整,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麻行业出现了西锭东移的趋势,西欧板块已越来越小;前苏联解体后,东欧的亚麻产业也在急速萎缩;随着入世的到来,中国发展亚麻纺织的优势越来越显著,这一技术需求不是很高、资金投入不是很大、回报率比较高且能安排大量就业的行业在中国迅速壮大。 近年来,亚麻市场的回升也是中国企业争相扩锭的原因之一。中国麻纺织协会副理事长王玺斌分析说,近几年来中国亚麻市场出现两次回升,1999年、2000年有一次小幅回升。美国作为纺织品的进口大国,从2002年7月1日起提出了对麻类服装产品取消配额,这样,在棉、化纤等服装出口在2004年前仍受限的背景下,亚麻产品的提前解限使亚麻纺织品市场需求量猛增,2002年下半年市场又出现一次较大回升,亚麻纺织业再现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然而,繁荣的表象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多少丰厚的利润。据统计,七五期间,亚麻企业的平均毛利尚能达到30%至35%,八五期间,已降到15%至20%,九五期间,又继续降到10%左右。 据南方一家亚麻纺织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由于包袱轻、用工少,企业毛利少的在10%,多的也只有15%。然而,即使如此低的利润水平,同行业中也很少有人能达到。新上马的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不过关,虽然投入了巨资,也发挥不出资金运作的效益。亚麻纺织大省黑龙江每年都有不少资金投入到亚麻行业,但整个行业并没有大的改观,究其原因是结构不合理、成本高、效益差。 盲目扩锭留下原料缺口 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所长张文泰介绍,随着国内亚麻纺锭的快速增长,亚麻行业整体危机将更加突出。近几年国内的盲目扩锭,早已打破了原来的亚麻原料平衡,使本来发展就滞后的原料业一时无法适应,国内原料供不应求,许多企业不得不把原料的采购转移到国外,整个行业进入了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甚至待料加工的病态运行状态。目前,国内亚麻企业所需原料60%至70%完全依赖进口。 据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气候及灾害影响,世界亚麻纤维产量急剧下降。1998年与1995年相比,全球亚麻纤维的产量由59.5万吨降到30.4万吨,降幅高达49%。当时世界亚麻第一大国俄罗斯亚麻纤维产量由12.6万吨降到4.7万吨,降幅高达62.4%。乌克兰的亚麻种植面积原来有97.35万亩,2001年已减少到7.8万亩,不足1/10。亚麻纤维产量的急剧下降,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亚麻纤维争购的“世界大战”。2001年,亚麻纤维价格比上年平均增长15%左右,最高涨了25%。在原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外商把多年的库存也卖了出去,2001年国外原料基本做到了清仓。 由于对国外原料市场的过度依赖,我国亚麻纺织这一传统的民族工业前景并不被专家看好。张世平认为,国内亚麻纺织企业的红火是拚成本、低价抛售库存换来的。目前亚麻纺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向国外购买原料时,厂家为了能购到原料,不惜抬高价格,不计血本;而在销售亚麻纱和亚麻布上,为了抢占他人市场,却不得不竞相压价。此举造成了亚麻原料和亚麻纺织市场的极度混乱,最终导致亚麻行业利润水平整体下降。2000年,亚麻纺织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幅达30%,但到2001年,增幅开始锐减,截至2002年上半年,增幅仅在1.28%。 黑龙江省亚麻集团是全国麻纺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据集团负责人介绍,2001年全国亚麻行业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75%;产品销售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9.92%;产品销售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31.5%;利润总额3725万元,同比增长-79.65%;消耗亚麻原料5.5万吨,同比增长12.6%;亚麻纱库存量4649吨,同比增长44.9%;亚麻布库存量1392万米,同比增长-5.7%。 这位负责人忧虑地说,这些数字已在提醒企业,目前,国内的亚麻纺织行业产品结构正向低档调整,亚麻成纱支数在降低,产成品库存的比例在加大。更深的危机还在于,国内所上企业大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5%,而国外这方面的投入已达到了10%。入世后,在技术、贸易、环保等贸易壁垒下,仅凭传统优势,市场远景不会乐观。 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于目前亚麻行业的现状,许多业内人士已经对该行业的前景表示忧虑。他们普遍认为,造成中国亚麻业无序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该行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长远规划,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只要当地政府认为有效益就上马,不管市场份额多大,是好还是坏,技术过不过关。没有任何机构和相关人士能够阻止其发展或进行宏观调控。专家认为,这样下去的后果会像浮法玻璃行业一样,最后的结局是耗费巨资上马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下马或停产,甚至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经营,造成资源的浪费。 黑龙江省亚麻集团董事长王玺斌认为,目前我国亚麻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资源配置上看,很多地区不具备种植亚麻的资源优势,又不靠近港口,不具备交通优势,仅看亚麻走俏就一哄而上;从基础优势上看,有些地方没有工业基础、人才基础,也在争相抢上,如黑龙江在“六五”未“七五”初建亚麻厂,由于缺乏人才,很多企业管理落后,专业技术又跟不上,纷纷垮了下来,目前黑龙江在亚麻纺织上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却是用高昂的“学费”换来的;从产品定位上看,现在新上马的亚麻厂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同一机型、同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且后序开发工作滞后,很多亚麻纺织厂只重锭数,不重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使亚麻行业的技术储备远远落后于其它纺织品。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亚麻纺织产业占用资金大、生产期长、市场狭窄,投资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仅仅通过简单的扩锭来争夺市场,利润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亚麻产业最终有可能全线衰败。中国丝绸行业的昨天极有可能就是中国亚麻业的明天。在世界丝绸形势好的时候,全国都争上纺锭,连没有原料的北方也在大规模建丝绸厂,最终导致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卖不过棉布。 针对当前中国亚麻行业市场秩序混乱、效益整体下降的局面,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搞好亚麻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终端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亚麻现有的资源是中国亚麻纺织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专家建议可从四个方面解决亚麻业重复建设问题: --新上企业要经过充分论证,从地域、经济、环境等考虑是否具备亚麻纺织厂的条件; --已建厂应注意产品的差异性,积极开发新产品,争夺亚麻精品市场; --加快建设全国原料基地步伐。入世后,国际间商品的流通虽然加快,但就世界范围来说,亚麻原料还是短缺品,自己的梦还要自己圆,亚麻产业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原料保证,只靠随时的交易,亚麻工业不会有大的起色;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协会的管理力度。在国外,政府不直接对企业说话,而是通过协会来实现,但我们现在正好相反,政府直接对企业说话,协会成了“聋子的耳朵”。协会的职能不加强,很难适应入世后国际一体化的形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