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非织造布的必由之路
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非织造布工业仍保持着15%以上增长率的强劲发展势头,尤其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企业更增强了走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之路,加速开发创新产品,赢得全球大市场的紧迫感。由此,中国的非织造布在2001~2002年间,不仅在生产能力上有了新的进展,而且在市场开拓、产品创新、设备改造等方面也都取得不俗的进步。 非织造布的现状 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我国非织造业近两年来增长最快的是水刺法、纺粘法和浆粕气流成网法等工艺,其次是针刺和热粘合法。 据统计,我国纺粘法在1999年中期的生产能力为12.35万吨,上世纪末达到20万吨,到2002年6月,其生产能力已上升到24万吨,至今仍保持强劲增长趋势,生产量也迅速增至15万吨左右;水刺法在1997年的生产能力仅有1.8万吨,到1999年为2.5万吨,2001年达到3万吨,预计到2003年水刺法工艺生产非织造布的增长将达一个高潮,生产能力会突破7万吨,其产量由1997年的0.35万吨增至2001年的近2万吨,估计2002年会达到2.5万吨左右。 浆粕气流成网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也是发展最快的工艺之一。这项工艺在90年代中期以前在我国还属空白,能力仅为几千吨,目前的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2万吨。去年至今,这项工艺的发展更为强劲,有数家企业将上1~2万吨较高能力的项目,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的浆粕气流成网产品能力可超过6万吨;针刺法一直是我国非织造布的最主要工艺之一,一直以稳定上升的趋势向前发展,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7万多吨增长到2001年的18万吨以上。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产量上,我国的非织造布发展都是飞速的。 非织造布发展的关键 尽管我国非织造布在能力和产量上都快速增长,但在整体的技术水平、创新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加入WTO后,以原来的粗放型、低水平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无法应对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强调,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创新能力上不去,一流的设备也只能生产出二流的产品,标出三流的价格。 进入21世纪以后,很多素质较高的企业都在加速建立信息化建设,改善有利于竞争环境的管理机制,加速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改造设备和技术,致力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非织造布的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种在总体上比前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非织造布的发展状况 纺粘法非织造布发展至今其生产能力已达25万吨左右,但普遍开工率仍然很满,甚至有些企业的生产供不应求,这说明我国的纺粘布市场的开发与能力的增长基本同步,且相关新品种不断增加。熔喷法几年前发展较慢,近两年,随着相关产品和市场的不断开发,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很多企业利用熔喷非织造布的特点开发了抗静电、防酒精、防血浆渗透、拒水、拒油、抗紫外线、高吸湿吸油等复合型医用和防护材料、高效过滤材料和熔喷保暖絮片等,大量产品已出口国外。 水刺非织造布是目前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工艺,这类产品已成功地打入到合成革基布、家用和工业揩布以及医疗用品市场中,并不断扩大其份额,医疗卫生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国外。同时这些企业一直在致力于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不断推出拒水布、抗菌布、超细麂皮革基布、印花装饰布等,把产品逐步向产业用、装饰用和服装用市场拓展。一些针刺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开发国际市场需求的汽车装饰材料、特种过滤材料、圣诞绒和玩具呢等,还有的企业不断改造和革新,制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超细合成革,其性能和外观均接近真皮的效果;在服装衬布领域,一些企业已开始自行着手组建从上游、中游到下游一条龙配套的服装辅料集团,以品牌优势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非织造布要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拥用稳固的份额,就必须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造就可持续发展之路。就目前我国非织造布企业现状,走创新之路,首先要有较高的员工素质、较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健全的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 从我国非织造布行业来看,日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和科技人员比重不到5%,大中型企业中,科技人员比重大多只有10%左右。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就必须抛开传统的、世俗的观念,下决心尽快着手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建立起技术创新的科技体系和产品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非织造布将占有分别超过机织和针织的应用比重,因此我国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日前我国的非织造布行业正在快速成长壮大,我们期待着中国成为一个非织造布的大国和强国而造福于人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