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纺织行业十大热点
根据中国研中心报道:即将过去的2002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中国纺织行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纺织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均呈现良好态势,全年出口有望突破600亿元大关,再创出口历史新高。加入WTO初年,纺织行业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成绩来之不易,取决于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纺织业在2002年取得的成功,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过去一年纺织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特推出“纺织十大热门词汇·点击2002”,意在回顾和展示一年来纺织行业的发展轨迹,也希冀能为纺织行业今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竞争力 竞争力,对于纺织行业来说,也许不能算是一个多么新鲜的字眼,但在2002年,却具有了更深的含义。在加入WTO第一年,竞争力,尤其是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全行业的关注焦点,对纺织行业整体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国际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加入WTO会给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然而,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种种矛盾告诉我们,纺织品服装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在国家之间按价值规律进行转移,不可能仅仅因为取消配额就变得一帆风顺。世界买方市场的竞争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加激烈,而且发达国家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设置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门槛,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大举进入增添新的难度。加入WTO,纺织业如何加快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位关心行业的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市场形势,要求我们把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来。要全面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中国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加入世贸第一年,纺织行业充分认识到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国家经贸委确定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全年纺织行业主题;对于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有没有竞争力关乎其生死存亡,他们变压力为动力,从管理、机制、技术、产品、市场等各个方面入手,开始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漫漫征程。纵观一年战绩,可算收获颇丰,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大幅度攀升,出口创汇再创历史新高。提高国际竞争力,纺织行业在加入WTO初年开了一个好头。但来日方长,任重道远,人们期待纺织行业能在未来交出更加让人满意的答卷。 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四个“新”字,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创新在纺织行业虽然一直喊得惊天动地,但纵观行业发展,却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深入行业每个人的心田。面对WTO的机遇,面对国外强手的挑战和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2002,中国纺织行业对创新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渴望。 思想统一了,行动也就顺理成章。国家经贸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都把创新作为2002年工作思路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从自身做起,创新的意识体现在全年工作的各个细微之处。作为创新的主体,各企业更是不甘人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各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产品、新的成果层出不穷,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创新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即可见效,纺织行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在未来的许多年中,仍需在创新上投入更多努力。创新,永无止境! 民营经济 几年前,你肯定有这种印象:在国营纺织企业当个挡车工,虽算不上是多么荣耀的事,但比起在一家民办小纺织厂当个临时工当然要不知好上多少倍了。但在今天,你要是还这么以为,那可能就会让人笑话了。 先听听几个数字,至2002年,纺织非国有企业户数已占到全行业的近80%,产值、销售、利润逐年攀升,并在出口创汇、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东南沿海,民营纺织经济更可谓是如日中天,成为行业的主力军。以浙江为例,目前非国有纺织经济已占到全省纺织企业总数的97%以上,支配全省70%以上的资产,其主要经济指标均占较大份额。在服装行业,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现有的服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50%以上,其中不乏红豆、罗蒙、杉杉、雅戈尔等行业中的佼佼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逐步取消配额和各种贸易限制条件,民营企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事实面前,那些“看不起”民营企业的想法看来肯定是要变一变了。 咨询服务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受浙江省政府委托,对浙江纺织工业进行调研咨询。近半年时间里,由各分行业协会领导、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先后赴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温州等纺织重点城市进行全面调研,并根据结果对浙江省纺织工业的概况、地位作用、竞争力比较、政策取向、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咨询报告,分析客观、评价客观、政策建议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像浙江省纺织行业一样,进入2002,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各地纺织行业、企业都希望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好的思路,也对有关部门的咨询服务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浙江咨询活动之后,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对纺织行业协会提出了咨询要求,反映了加快发展的共同心声。一时间,咨询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时髦字眼。 顺应这种呼声,10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牵头在京成立宇纶咨询有限公司,旨在为地区纺织经济及纺织企业的发展作出战略咨询。此举不仅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使其咨询服务进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地区纺织经济和纺织企业的咨询活动提供了方便。而对于纺织行业来说,一个咨询时代也许已经来临了。 绿色壁垒 加入WTO,宛如给中国纺织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取消配额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实际情况也证明确实如此。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一些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纷纷设立种种新的贸易壁垒,其中,“绿色壁垒”仿佛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正在逐渐显现其巨大的杀伤力。 目前,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检测。如欧盟对进口服装的含镍量等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日本明确限定纺织品中甲醛含量,德国、荷兰等国禁止在面料中使用偶氮染料等。这一切,使中国扩大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从配额、关税问题转移到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为内容的“绿色贸易壁垒”范畴。 “绿色壁垒”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我国纺织企业对此却大多缺乏足够认识。普遍观点是,发达国家制订生态标准,就是对进口国家设置技术障碍,保护国内有关产业。其实,争论设置“绿色壁垒”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健康”还是“保护市场”没有什么意义,即使真是针对中国的“绿色壁垒”,既然已经出台,就只能接受现实。就像中国乒乓球队一样,国际乒联修改规则,有些就是针对中国队的,但规则一经出台就得遵守,并且规则是约束所有人的,一旦败下阵来,就只能怪自己技艺不精而不能怨天尤人了。对我们来说,建立预警机制,积极行动起来打破“绿色壁垒”,才是该做的事。 顺差 200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532.8亿美元,占世界的14.61%;实现贸易顺差395.6亿美元,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75.49%,净出口值占当年全国GDP的3.3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继续提高。用出口竞争力系数(即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评价,中国服装业竞争力系数始终保持在93%以上,居世界最高水平。 进入2002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趋好和加入WTO积极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实现了加入WTO第一年纺织出口的开门红。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16%,实现贸易顺差388.9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157%。预计全年出口将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增长15%以上,达到近年来最高的增长幅度。贸易顺差也将大幅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加入WTO第一年,纺织行业不负众望,各种积极影响已开始显现。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加入WTO只有一年时间,而且还是在过渡期,更多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正如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所说:“第一年,机遇大于挑战。加入世贸对中国的影响看长远效应,不是第一年就有很大的机遇,也不是第一年就有很大的挑战。”由此看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应该是纺织行业的长期任务。 反倾销 近年来,由于中国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地遭受反倾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应对反倾销,但并不意味着反倾销就会松一口气,因为世贸有关协议书中,在反倾销方面中国已经做出承诺:美国和其他WTO成员国可以在15年内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中,继续使用特别的非市场经济的手段衡量倾销情况;根据一项专门涉及中国的保障机制,美国及其他WTO成员可以在12年内限制扰乱其市场的中国进口品的增加。 相对于纺织,情况也大致如此。2002年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我国对设限地区的出口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竞争愈加激烈,竞相压价现象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而且招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纺织品实施反倾销及特殊保障措施。一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反倾销措施,尤其是美国,甚至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5种已取消配额的纺织服装商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并重新设置配额;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反倾销力度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应对反倾销,在2002年仍是摆在纺织行业面前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重要课题。 加入WTO了,但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能力仍然令人忧虑。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显然是不行的,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反倾销协议的有关条款,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政府及有关组织加强指导和协调,各企业之间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对起诉方的调查积极反应,做到知己知彼,打好官司,并积极对国外产品进行反倾销,才是正途。 信息化 “你信息化了吗?”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纺织服装企业的关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一个企业一旦运用信息网络推进全面资源优化配置,即引入ERP系统,它将给企业以全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将成为21世纪各国企业角逐的平台,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标志是能否在这个平台上立足。信息化必将为中国纺织企业带来更多的后发优势。 目前,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发展的共识。纺织各行业都把信息化列为“十五”规划的重头来抓。在各纺织服装企业,基础管理软件得到普遍应用,约有80%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15%的企业使用了办公自动化(OA)软件,30%的企业使用了人事管理软件,13%的企业使用了客户管理软件,17%的企业使用了进销存管理软件,10%的企业使用了外贸管理软件;企业ERP系统建设步入正轨;近万家纺织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信息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年中,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纺织行业被列为18个重点行业之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纺织行业的信息化目标,争取通过五年努力,在全国200户纺织重点企业中推广应用ERP系统,加快纺织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以开展B2B为主体业务,争取在三年内纺织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 这一切,为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勾勒出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前景。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纺织行业一定会大有可为。 展会 即将过去的2002年,各类纺织服装展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整个纺织服装界妆扮得五彩缤纷,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如今,各种纺织服饰博览会、服装节,不仅已经成为各纺织服装企业塑造形象、展示新品、吸引客户的靓丽舞台,也成为了整个纺织服装界扩大影响、展示行业整体形象的巨大载体。 细数2002年纺织服装展会,春天的第八届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内衣、沙滩装及辅料展览会;秋天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冬天的第十届2002中国国际时装周,几大展会吸引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热情关注,参展企业、人数,成交额,社会影响较前均有较大提升。国际纺机展国外参展厂商达到430家,首次超过国内厂商。同时,大连国际服装节、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数十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展会也纷纷以全新形象展示世人,其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振奋。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国外厂商踊跃来华展示形象的同时,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也正在走出国门,2002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俄罗斯中国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悉尼中国纺织服装展览会均获得巨大成功,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据了解,2003年,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将把更多展会办到国外去,全力打造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形象。 在国内应对国外强手挑战,到国外展会去打拼天下,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时尚 在今天的中国,“时尚”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对于时尚的含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它反映在风格各异的着装、奇思妙想的搭配上,体现在标新立异的言语、行动上,融化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里,不夸张地说,时尚在今天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2002年的纺织服装界来说,时尚当然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红红火火的服装节、博览会、国际服装周像一个个精致的舞台,尽情地流淌着时尚的味道。繁华落去,时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久久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时装正如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体现着人们的自身价值、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向往。与以往依靠权威引领时尚的时代相比,在今天,大批消费者已进入时尚创造者的行列。设计师也罢,时装经理人也罢,个人的需求才是引导时尚的最主要的力量。 时尚是不停变化的,正所谓时装,它既然是一种时尚潮流产物,就永远处在这样一种永恒运动中,即以一种时尚取代另一种时尚又将让位于新的时尚;时尚也是永恒的,永远地追逐时尚,不断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时尚需求,正是时装界最大的时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