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纵论时装创新
红红火火的2002中国国际时装周落下了帷幕。短短的7天时间,却浓缩了中外三十多个品牌的时装精华。繁华落去,但时尚的味道却还流淌在人们的记忆里,它所产生的强劲冲击波也久久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六届时装周的成功举办不仅仅传递了时装美妙的观念,它所激起的种种思考,也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对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时装周好比一场大规模竞技场,设计师、经营者、面料供应者、模特、院校等无不进入高度兴奋和紧张的状态,面对如此的热情,人们不禁深思一个问题,时装周已开展了6年,人们对它的新奇感不仅没有衰减,相反更加痴迷投入。那么,中国时装的生命力是什么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兼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杜会长的一席精辟论述,相信会使我们的读者耳目一新。 时尚是一种永恒 杜钰洲认为,时装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所反映的正是在中国当今时代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和求新精神。时装已从过去高贵者表现地位和财富为目的的时尚,变为当今以青年为主体表达自身价值、审美情趣和对生活向往的一种大众时尚。人们通过材料创新、技术创新、艺术风格设计,反映自己的时代意识和文化背景,一句话:与以往依靠权威引领时尚的时代相比,大批消费者已进入时尚创造者的行列。设计师也罢,时装经理人也罢,个人的素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然而掌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在这个前提下从事与众不同的创造才有可能成功。所谓时装,它既然是一种时尚潮流产物,就永远处在这样一种永恒运动中,即一种时尚取代另一种时尚时又将让位于新的时尚。因此,创新必然是时装发展的原动力。而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经营者,都无不把对市场的预测作为自己创新的前提。 探求顺应整体的个体创新 在谈到当今决定时装发展趋势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现实存在时,杜钰洲说:“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现代交往如同在‘地球村’,学科交叉、文化交流、科学与艺术合流,带来了文化大潮的多元化,过去曾被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或文化,转变为“风马牛效应”的前沿学科。这必然是一种极好的时装灵感。时装领域与其它文化领域一样,与全球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是共生美学观,它是既不同于古典主义非此即彼的再现美学观,也不同于否定传统、玩世不恭、追求新异、炫耀形式的现代主义表现美学观。变革求新成为当代思潮的主流,这也是时装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中国服装业生产力大幅提高,而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在进入较高水平的小康水平之后,有着较强烈的表现自我个性化的要求。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迫使所有厂商不得不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事服装的创新,关注时装的潮流。个性化是人们追求时尚的集中表现。如今没有谁愿意成为时尚的奴隶,许多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特别选择,但又极少有人无视社会的认同,这种存在于不同个性化中的共同的内涵就是所谓的流行趋势,这也正是大批设计师、艺术家、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时每刻都在睁大眼睛观察、探索、预测趋势的原因。但所谓流行趋势不是某种具体形式,谁也没有把握真正掌握并永远据为已有。它的本质是创新,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创新精神,它永远是竞争推动下的整体趋势,对个人来说只能顺应整体趋势的具体创新。” 表现形式与传递文化的美妙统一 众所周知,现代时装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中国时装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相当多的设计作品,以及市场和社会衣着氛围来看,有很大的学习模仿成份,也存在些盲目追求形式变化的现象。尽管“审美”是业界大力倡导的,但无论“新古典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罢,广大消费者更关心时装的实用性。针对这个问题,杜钰洲认为,目前在中国时装业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表现形式与传递文化内容相互矛盾的问题。也存在服装结构设计违背人体工学规律现象,这也必然妨碍服装表达人体语言的功能。设计师用较大的精力在形式美范围堆砌互不相关的文化符号,是事倍功半的举动。关于这一问题,有三点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首先是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尊重传统文化,并非提倡复古,古为今用是按人们从现实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吸取本民族的历史智慧,创建民族文化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气魄,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当代人着一身古人装束显然是愚昧和倒退,但如果在人们现代装束中既具有民族传统的内涵,又表达出时代情感,就会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现代文化魅力和民族归宿感。中国服装业不只是面对中国的广大消费者还要面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广大消费者。尊重本民族与尊重外民族是同等的重要。我们必须认真热情地熟悉、体察外民族的文化,为外国消费者服务,也可以聘用本土化人才参与设计创新工作。第二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洋为中用,要提高鉴别能力。在中国服饰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可以用很多实例说明民族交往,彼此学习借鉴对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当然,也经历过闭关锁国,拒绝外来文化的教训,然而我国现阶段服装发展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加分析地照搬照套外国主要是西方的当今某一流派现成作品或复制古典式样,这些作品本身也许推敲得不错,但不仅得不到中国大众的认同,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也因看不出中国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而黯然失色。第三是如何推陈出新。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各民族文化无不罩上一层时代性色彩,产生新的特色,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气力体察现代文化脉络,同时以更大的气力加快服装材料、加工技术、设计与流通方式的创新。 杜会长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目的都在于推陈出新,复古和照搬外国都不属于创新。时尚创新,是广大设计者、生产者、科技人才、消费者共同的实践。时装周的实践证明,由于上述各类人才的参与,中外专家媒体的参与才产生了积极效果。 在推进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的过程中,以及与国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时,我们常常看到,尽管企业的设备换代了,厂房漂亮了,但面料设计师的地位和环境并没有多少改变,不少的企业产品以仿造为主、甚至盗版。据了解,一家国内知名的面料企业竟然没有设计部门,每年只是从国外购买一些花样而已。尽管一些企业也知道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在使用设计人员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将设计人员囿于工厂的小天地,用于资料购买方面的经费少得可怜,设计人员没有机会跑市场,更不用说出国考察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设计教育模式也不能适应当今快速的产业需求,就像一位资深学者告诉我的,有时甚至在潜意识地扼杀莘莘学子的创造性的才华,使许多走出校门的年轻设计师无用武之地,甚至改行。今年10月中旬,专程从美国回京参加大赛评审的旅美花样设计师黄素宁女士将近20年来设计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给我看,并告诉我,她过去是学国画的,美术界和艺术界的赛事活动很多,我们很羡慕,可惜花样设计这个领域很久以来没有举办过像本次大赛这样的全国性活动。看着她设计的一幅幅优美的设计作品,我们很感慨,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为花样设计师举办作品展,让更多的人知道纺织品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纺织品也是设计师才华和心血的结晶。 从产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直至站整个民族产业的高度来看,不重视产品开发、不重视面料设计师的劳动和创造的短视行为必将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在全球日益重视原创产品开发、重视设计和开发的今天,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原创能力,关键在于唤起产业界更多的人关注和认识设计和开发的价值。提高设计和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加入我们的产业,这是时代对我们产业的要求。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对纺织品设计十分关心和重视,他多次指出要像推介服装设计师那样,把优秀的面料设计和开发队伍建设好。他说,我们有了一支懂时尚、熟悉技术的队伍,我们的开发工作就有了基础。在我国纺织工业从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中,设计是第一生产力,纺织品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人文价值的必需品,要把设计大赛作为练兵场和群英会,鼓励新人辈出,繁荣产品设计。 许坤元副会长在听取汇报时强调,要通过大赛,建立起我国面料设计作品的交流平台,将设计和市场这个桥梁搭起来。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王曾敬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经推选出一批优秀的纺织美术设计师,但中断了近十年,你们一定要把这项未尽的事业搞好,推出一批真正有实力的设计师,要使面料设计师和花样设计师像服装设计师那样有社会认知度和荣誉感。 2002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充实。首先,设计要适应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参赛作品要具有所选择的不同市场的文化个性;第二,设计不是孤立的自我表现,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时尚与个性的内在联系,要提高市场的检验,接受各类消费者的选择。第三,色彩规律的运用和对色彩技术的掌握已是现代纺织品设计的重要领域,它不仅与材料和工艺有关,而且与消费心理、消费时尚有关。根据以上三点,本届大赛增加了境外评委,增加了市场化评估,增加了最佳色彩应用奖和最佳色彩创意奖等单项奖项的设立。参赛作品还在9月初广东西樵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并进行现场观众投票,尽管观众投票不作为评审结果,但目的在于不仅让设计师了解什么是时尚,更重要的是把握什么是产业界需要和感兴趣的,市场是如何看待他设计出的作品,并为设计师及其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条件。 本次设计大赛圆满落下了帷幕,获奖设计师毕竟是少数,但全国广大设计人员积极参与,并通过交流、展示和宣传推广等活动,对于建设面料设计师队伍,提高我国面料和花样设计水平,促进我国产品开发的进步,构架市场经济下设计与生产的新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大赛作品征集时间、作品主题等有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但社会各界对大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正如颁奖典礼和中国流行面料动态展演结束后,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服装类的活动很多,而像今晚这样规模的面料类活动过去很少见,你们的工作太有意义了。 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是展示中国优秀面料设计师和花样设计师风采的舞台,我想仅仅这是不够的,该是启动中国面料设计师和花样设计师人才工程的时候了。 所谓时装,它既然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产物,就永远处在一种时尚取代另一种时尚时又将让位于新的时尚的永恒运动中。因此,创新必然是时装发展的原动力。而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经营者,都无不把对市场的预测作为自己创新的前提。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