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趋缓出口向淡 中国纺织业开始艰难蜕变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正面临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时期,内部面临成本上升、同质低端产能过剩等压力,外部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摩擦蔓延、周边国家纺织产业兴起等冲击,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从2007年起行业将由前期的快速增长步入平稳增长阶段,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将开始艰难蜕变。 2006年,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了21%,较上年度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且连续四个月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业内人士认为景气回软和投资降温意味着行业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不过目前国内消费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且呈明显的升温迹象。2007年1~2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其中服装鞋帽类零售总额增长27.9%,同比分别上升2.3个和8.6个百分点,两者均创出近年来的新高。 行业发展将呈现四大特点 3月10日,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厦门召开,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及40多家纺织企业的高管和近70家投资机构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对于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会代表认为,我国纺织行业从2007年开始将由前期的快速发展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行业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行业数量增长将逐步放缓,开始步入质量和效益增长阶段。根据纺织行业协会的预估,2007年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0%左右,出口增长在15%~20%之间。 第二,行业在生产要素和环境方面受到的约束日益加剧。主要是:预计新年度国内棉花产量在673万吨,需求量在1200万吨,缺口依然巨大,国内外棉花价格走势总体呈现上扬态势;在化纤原料方面,由于进口比重较大,很大程度上其价格走向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2006年部分化纤原料(氨纶、粘胶)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可能引起这些产品领域投资的再次反弹,因此未来继续上升面临一定压力;行业内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明显,而且行业内平均劳动力成本每年至少上升10%左右,纺织行业在成本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渐减弱。 同时,随着国家对工业企业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纺织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成本也将逐步提高。中欧、中美纺织贸易形势依然严峻,而印度等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对国内纺织行业也将构成一定的冲击。 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对行业的压力依然存在,原先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将减少行业利润72亿元左右。但预计随着升值幅度的加大,行业议价能力逐步减弱,每1个百分点升值对行业盈利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增加。 第三,尽管行业面临重重压力,但仍具备平稳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保证了国内纺织行业良好的外部需求,石油价格的预期平稳对缓解行业原料成本压力具有积极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政策方面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将有效支撑行业的平稳发展。 第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行业增长逐步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如:农村地区对纺织服装的消费增长潜力很大;国内纺织产业未来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反国际上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步伐正趋于平缓;纺织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日益明显,正逐步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 商务部严查“出口虚增” 2006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199亿元,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3%和27.96%,分别较上年度下降约5个和8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增幅已连续6个月下降,月度数据向下波动更为显著。12月单月的收入和利润增幅分别下降到13%和4%。据海关统计,出口数据继续向好,2006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2.51%,同比上升近2个百分点,但无论是宏观贸易环境还是微观感受都难以解释出口的异常增长。 根据海关数据,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增幅较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该数据大大超出了业内人士年初15%的预测值。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环境并不宽松,如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5%,欧盟对我国10类产品设限增长率在11%左右,美国对21类产品设限增长率10%~15%。 但最近四部委的调查结果,为非正常贸易增长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由商务部等四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通过调查深圳地区的“出口虚增”现象后认为,由于现行配额分配政策是参照企业上一年的出口金额,企业存在“做高出口单价,骗取配额”的行为。调查组初步估计,深圳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虚增金额在100亿美元以上,估算全国纺织服装出口虚增金额150亿美元左右。按照这一口径计算,2006年纺织行业出口增幅仅10%。 按海关统计,今年前两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39%。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据还不完全真实,而国家将严查出口虚增,加之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影响,预计2007年纺织行业的真实出口增长率为10%左右。 转口成本上升 利淡出口 商务部预定于3月下旬公布输美输欧纺织品配额的二次招标方案,但鉴于深圳事件,二次招标企业的资格审定将更为严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制定了正常的价格区间来规范企业投标资格,超出价格区间的企业需要在一周内举证证明自己高价出口的真实性,若不能举证则将被剥夺该类别配额的申领资格。 随着欧美对转口贸易打击的不断深入,转口成本的上升对出口构成负面影响。据了解,印尼近期已与美国签署了防止非法转口的谅解备忘录。印尼贸易部将原先负责核发原产地证明的193个单位,减少将近一半到85个,并增加了相关的单据证明。 罗马尼亚也曾是中国纺织品重要转口贸易的中转国,而2007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了欧盟,相关的转口路径也被自然封闭。 专家指出,内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行业增速放慢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将推动行业反思前期高速增长掩盖下的粗放本质,促使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和渠道建设实现转型和升级,最终改善行业整体的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竞争实力。2008年之前,纺织行业都将面临一个盈利增速下降、内部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先于行业主动转型并具有较强自我提升能力的以下几类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具有战略眼光和良好运营能力、成功进行适度多元化的企业;盈利模式逐步由生产向品牌和服务渠道转变的企业;与外资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或有望进行深度合作的企业;国内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自身子行业集中度很低的情况下计划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的企业。 棉价稳中有涨供需缺口有所缓和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国家实行分批增发配额的可能性较大。按照2006~2007年度棉花产量673万吨、消费量1177万吨计算,保守估计,本年度国内棉花进口量应在350万吨左右,扣除去年下发的70万吨及年初89.4万吨关税内配额,配额缺口大致在190万吨。 据了解,2007年中央财政计划拿出5亿元补贴棉农,旨在扶持国产棉花良种种植,提高棉花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对棉纺行业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构成利好。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07年度国内棉花播种面积8100万亩,产量673万吨,较上年增加17.8%。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1月中旬的调查显示,2007~2008年度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8179万亩,同比增长0.48%。棉纺业过去连续五年快速增长,每年增长都超过17%~20%。2006年,我国全社会纺纱量1740万吨,增长20%;布产量550亿米,增长13.5%。2006年棉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42%回落到16.9%。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国内纺纱用棉需求仍然比较大,但随着行业调整的展开,国内棉花的供需缺口将有所缓和,总体将维持未来棉价稳中有涨的趋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