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用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出口纺企被逼近利润临界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7-3-20 16:12:23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这句流行的玩笑话对于张毅生来说并不成立。 从3月1日开工以来,为了填补100多名工人的缺口,广东开平市侪达制衣厂老板张毅生就没有轻松过。他想方设法通过员工搭线、朋友介绍及中介招聘等多种途径来招工。 每年春节过后,返回工厂的工人只有七八成,今年也不例外。流失的20%至30%工人必须尽快补充,但随着近年来珠三角的熟练工人越来越短缺,招工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这让张毅生感到非常棘手。自2005年工厂工人达到700人的规模以后,他就不敢再扩大规模。 “招新手不太难,但培训成本太高。 ‘民工荒’更准确地表达是熟练工人短缺,纺织行业最缺的是18岁至25岁的熟练女工。这次预计将持续到5月份才能把人招齐,而在此之前这段时间恰逢生产淡季,所受影响还不至于太大。”张毅生对记者说。 成本逼近临界 “缺工成为导致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的原因之一。为留住熟练工人,我每年都将工资标准提高大约10%。不仅如此,各种保险及改善工人工作及居住环境等各种费用,平均下来每月在工资之外在每人身上多支出300多元。今年还推出一项新福利,就是给予员工小孩一定补贴,”张毅生说,“主要为了稳住这些员工,有小孩的员工一般都在25岁以上,这些人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技术比较成熟,而且也不会过于频繁地跳槽。我们工厂的工人开始有些‘老龄化’。” 在制衣业,18岁至25岁的熟练工人是最好用的,手脚灵活而干活速度快,但这个年龄段的工人越来越难招。一方面他们对薪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这个年龄层的工人相当不稳定,他们基本上没有种田的经历,追求新鲜事物而对所干的工作并不太看重,有些甚至通过在不同城市打工来实现一边工作一边旅游的愿望。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博士认为,“农民工的心态发生了转变,独生子女农民工——一个农民工新群体的崛起,更是加速了这种转变,要求安全、受人尊重以及合理的报酬。这种心态的转变,迫使珠三角企业在民工待遇及工作环境上作出改善。” 张毅生介绍,在他的工厂,工人工资支出占企业总收入60%~70%,福利等方面的费用超过70%以上,加上水电费、包装费、运输费等,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越来微薄。现在生产40万件滑雪服的利润只有1998年生产6万件的利润,利润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而对于外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所受冲击的不仅来自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人民币升值让他们雪上加霜。 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在走上了短期加速上行的通道之后,似乎停不下来,人民币接连突破7.8、7.79、7.78多个关口。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时出其不意升值2%到目前,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6%左右。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全行业毛利保持在10%左右,而净利润为3.5%上下。业内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6%是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在人民币升值6%之下,企业尚可以通过种种途径来消化,所涉及的主要是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问题,而超过这个底线,就不仅是利润的问题,而是将可能导致企业亏损。 汪前进分析,“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旦突破某一个点,对行业颠覆性的影响就会呈现。升值达到6%~10%时,纺织业的临界点将会出现,整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与外国采购商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一些,将把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转移一部分给客户,而中小型企业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一些,届时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将因此被淘汰出局,整合前残酷的阵痛期也将正式到来。从目前的走势看来,人民币有进一步升值的趋势。受此影响,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长幅度估计将放缓到15%。” 游牧模式是否延续 转移或转型,面对利润日益缩水,张毅生有这两种打算。他告诉记者,滑雪服由于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利润相对很多服装产品来说还算高一些,但目前的经营环境已经让他感到有些吃力。由于成本的上涨,他有选择性地接一些单价高的精品订单而放弃一些利润稍低的订单。 “有可能将工厂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比珠三角低的江西或湖南,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可行。或转型打造品牌,不同于纯粹的来料加工企业,自主品牌生产企业在工人工资方面的花费占企业费总收入的10%多,受劳动力成本会上涨的影响会减少很多,但市场营销推广费用较高,有一定风险。等时机成熟一点后,或许我们会在国内市场推出品牌滑雪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人参与高消费的滑雪运动,国内这块市场有一定发展前景。”张毅生说。 而从事童装生产和销售的港商王毅生在广东已迈出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他从1998年起已基本把设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地的工厂搬到广东。然而,不到十年间,中国内地的纺企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巨变令他始料未及,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频频爆发的国际贸易摩擦,不仅令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还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经过了以低廉劳动力为竞争核心的“低质低值”快速扩张后,问题也接踵而至。走,还是留?这个问题在近两三年来困扰着王毅生。周围陆续有一些港商将工厂搬往内地劳动力较便宜的中西部,也有部分开始往东南亚国家转移。 这种迁移对港商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香港纺织业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纺织制衣工人曾高达40多万人。由于工人短缺、工资上涨、用地紧张以及房地产、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香港纺织服装企业相继涌向抛出优惠政策、劳动力低廉的内地。 “经过一番思考,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次痛苦的转型,加强设计和质量,缩小加工出口的规模,加速冲刺内地品牌市场,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来缓解缺工的压力和消化掉上涨的成本。”王毅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利用所建立的国际贸易网络,王毅生虽然还会接下一些数量大、要求不高的订单,但并不放在自己的工厂生产,而是外包给湖南等内地工厂,对于一些要求制作精细、附加值高的高档童装才交给自己设在广东的工厂来完成。此外,他吸收了韩国等国家的流行设计因素,并结合内地的市场需求,开始在广州、东莞等地推出童装专卖店,打造“乐天”和“小王子”两个品牌。王毅生认为,“品牌产品注重设计,款式变化快但产量不大,加上店铺租金、员工培训等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单靠赚取加工费的加工出口模式不是长远发展之计,而内地服装批发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我对内地的童装品牌市场的发展前景还比较看好,希望在内地打造品牌后再冲击国际品牌市场。” 大规模内迁不可行 香港纺织商会总干事杨炎接受采访时表示,港商不仅又一次面临来自成本上涨的挑战,还有来自与内地本土纺企竞争的压力,激烈竞争将会淘汰部分企业,是否往劳动力便宜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或继续往内地进一步北移或西进,成为了在珠三角投资纺织业的港企思考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有少部分企业已经转移或正在转移。 不过,杨炎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再次出现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不大。“广东政府鼓励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往粤东、粤西转移,其中包括纺织业,几年下来成效并不明显。尽管珠三角成本上涨、竞争日益激烈,但所形成的产业链、逐渐发展起来的消费市场,令很多港商不愿意退出在珠三角的角逐。还有,经过几十年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渐有一定实力,一些不想继续成为总是往劳动力低廉地区迁移的‘游牧民族’的企业,而希望从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往利润高的设计及销售两端延伸。他们觉得粗放型加工模式在国际上竞争力越来越弱,留下来参与内地产业升级才是长远发展之路。而与当年香港的条件不一样的是,今天内地不仅是制造基地,还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更好地提供升级或转型的舞台。” 商务部高级研究员马宇在接受采访时的观点是,加工贸易在开放改革初期大量引进,解决中国内地就业问题及推动了中国内地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及第一大出口国功不可没。即使在今天,加工贸易出口的地位依然很重要。尽管中国内地面临着劳动力短缺、人民币升值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替代中国在这方面的地位,至多只夺走一部分的订单。 “中国内地纺织品服装加工出口正由粗放的数量型增长转向集约的质量型增长,这是最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种种问题的途径。至于某些企业采取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等变相手法降低工人工资来转移所增加的成本绝对不利于发展。”马宇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