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2006成中国羽绒服装业分水岭 行业大洗牌开始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07-3-13 13:48:54  

刚刚结束的2006年暖冬,注定成为很多羽绒服装厂商难忘的“寒冬”。   明星走秀、折上加折,买衣送被……轮番上阵的促销手段最终还是没能冲淡暖冬的影响。销量降了、利润薄了、厂家傻眼了……   “对于羽绒服装产业而言,2006年将会一个分水岭。”3月5日,波司登集团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看来,经过这一轮洗牌,已成规模、品牌好、信誉度高的企业,会继续坚持下去,并将做的更好。而对于一哄而上的杂牌军来说,出局是它们的“命”。 “一地鸭毛”  “2000年前常熟羽绒服生产企业还不多,不过近几年大家都开始做羽绒服了,尤其是去年,这个现象更明显,很多做其他服装的也都开始做羽绒服了。”江苏梦娜制衣有限公司一位人员告诉记者。而其所在的服装公司也是去年才开始生产自有品牌的羽绒服,之前主要进行一些贴牌生产。   在她的记忆里,虽然这几年已经有暖冬,但是2005年的寒冬,尤其是元旦前的降温,还是极大地刺激了羽绒服的销量。那时他们公司常常加班赶货,而附近的很多小厂也跟着仿照好款式加工羽绒服。和之前不断增多的羽绒服装厂相比,2006年后冒出来的厂子格外的多。   由于近年来国内羽绒服市场持续火热,很多原先不做羽绒服的厂家也开始纷纷加入,而原先就做的更是扩大产量。在常熟,羽绒服厂家已达千家,生产着占全国总量1/3以上的羽绒服。 不断出现得羽绒服生产商及持续扩大的规模刺激着羽绒的价格,很快每吨羽绒由原来的20万元涨到了最高时的33万元。而盲目跟风下的羽绒服装产业也开始变得混乱,一些以次充好的“杂牌军”风起云涌。 “许多小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以粉碎毛、柔软毛、甚至用粉碎鸡毛作为填充物,以次充好,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中国纺织商务网总裁王丽娟说。 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年12月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北京市场上有半数以上的羽绒产品质量不合格。 尽管各有算盘,但是有一点对于羽绒服装生产商是共同的,就是天气。对于他们来说,本指望再遇个寒冬赚一把,不想,却迎来了近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气温持续升高,是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 而部分地区的增幅则是更高,其中上海市区平均温度较常年高出2.6摄氏度。 这个冬天,来的晚了些,走的却又早了些。“三九”最后一天的天津,其气温甚至达到8.4℃,为入冬以来最高。而春节前的日平均最高气温都在10℃以上,最低气温也在0℃上下徘徊。 持续的温暖,使得羽绒服从今冬一开始就没能享受到按正价销售的待遇,而之后的12月及1月这些以往每年的销售旺季月,更是成了“滴血促销季”。 “滴血促销战”    合肥,一家商铺因为暖冬,将正季羽绒服以反季的价格来销售; 石家庄,两家竞争激烈的知名羽绒服厂商,一边邀来明星走秀,另一边干脆挂上88元的特价牌。 而各地各商场的折扣更是跌破了以往的底线。   “今年暖冬对于羽绒服行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方面的减少,在供应不减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国内羽绒服行业的更激烈的竞争,降价和促销则依然是各商家的惯用手段。”王丽娟说。    记者也从波司登集团了解到,为了应对暖冬可能对销售量产生的影响,公司加大了促销力度,开展了多种促销活动。    “暖冬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能完全靠价格的恶性竞争,尤其是大品牌,不然这个行业还如何发展?”波司登集团党委副书记高美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尽管言语之间淡化着这种影响,但事实上暖冬带来的冲击依然无法避免。据高美真提供的数据显示,波司登集团2006年的销售额虽接近百亿,但没能实现预定翻番的目标。而此前的十来年,波司登的年销售额一直翻番。 不过,和很多羽绒服装企业相比,取得不降而升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在终端卖场,为了保证销量,波司登也加强了活动力度,很多地区的折扣都超出了往年的力度。 据高美真介绍,2006年公司销售额近百亿,利税仅有10个亿。而2005年公司销售额65亿时,公司的利税就8个多亿。 “销量的竞争摊薄了利润”。 “这是检验企业实力的一年。”对于06暖冬的影响,高美真并不避讳。在她看来,经过这一暖冬的洗礼,不规范的小企业会倒掉,而规范的大品牌则会更好地成长。 在这场宁舍利润也要抢销量的争夺战中,受伤的不仅是大品牌,小品牌受伤更重。缺乏品牌信任度再加上价格优势的不再,使得很多卖场中的小品牌羽绒服几乎卖不动。 暖冬之后    3月的北京,各大商场已经被春装点亮。无论华联、还是华堂,都已难觅羽绒服的影踪。偶尔找到的几排羽绒服孤单地挂着3.8—6折的标签。   而暖冬带来的损失还在计算中。  “具体的数据我们还没统计出来,通常要到3月底、4月,现在退货都没到。之后我们会开始反季的促销。”常熟市一家羽绒服装厂工作人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不过据常熟当地一家媒体称,目前单常熟市企业积压的羽绒服就达2000万件。   而一度受到追捧的羽绒价格如今也跌到了每吨16万元,一些在最热时跟进的羽绒企业已经在年前关门歇业。关于羽绒服行业转产的消息也不断传开。 “无论是否再遇暖冬,我们都会坚持做羽绒服。”波司登集团明确表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