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五位“掌门人”把脉2007
希望50%的品种源自自主创新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 高勇 2006年纺织机械的总产值超过了500亿元,2006年纺织机械的出口增长非常多,达到了40%、12.6亿美元。纺织机械行业对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在纺织工业提升科技贡献率这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纺织机械市场在2006年以前的三年时间大约每年是80亿美元的规模,但是在2006年超过了90亿美元。这10亿美元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中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对于高档设备的采购量大大增加,这应该说是2006年整个纺机市场的重大变化,也说明了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于高档设备需求量的猛增。 从市场总体情况看,对于2007年我们有这么一个基本判断。 第一,增长幅度会下降,但总量依然会上升,2007年我们要对纺织工业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中高档机械的生产制造。二是,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尤其是节能、节水、降耗、减少污染这些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机型、新的技术。 第二,国家在2006年已经启动了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专项,纺机工业也被列到了这个专项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希望在“十一五”末期纺织机械有50%的品种源自自主创新的技术。 棉纺织行业增长幅度将下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 徐文英 我们的产品使用棉花的比重大约占64%,所以棉花价格对整个纺织工业的影响非常大。2006年,国内棉花产量是670万吨。我国对棉花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进口量也在逐年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棉花约364万吨。 显然,棉花供求的矛盾使棉花的价格一直保持在高位,棉花价格连续三年高于国际市场,这样高的棉花价格对中国棉纺织业有一定的影响。 2006年我国纱线产量大约达到1740万吨,这个增长率大约在20%。而“十五”期间其增长量平均在17%,在2006年“十一五”期间的第一年里纱的增长量就超过了20%,这可以看出我国对棉花的需求增长确实很快。我们预测,2007年棉花的进口依存度大约在30%,行业增长还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会出现下降,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知道产业的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很大的联系,棉纺业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每年都超过17%-20%。2006年投资的增长率从年初的42%回落到11月份的16.9%,必然会影响到2007年的纱线产量。 第二,按今年1月20日的进口棉花价格分析,国际棉价已经比国内的棉花贵200多元,但今年我国实行了6%的关税以后,我国的棉价低反而高于国际市场,这可能影响到2007年纺织的出口。 第三,去年9月份纺织出口的退税又下降了2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影响可能达到17.9亿元。 此外,人民币升值也会成为产量增长出现回落的影响因素之一。 五项内功提升品牌竞争力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 过去的一年是服装产业奋斗的一年,也是服装产业开始实施调整升级初见成效的一年。去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 2007年企业家们应该对以下五个方面给予关注。 第一,要研究市场、研究产品。去年,某企业的一件衣服卖了一辆汽车的价——48.5万元,这是一个很让人激动的事情。 第二,注意市场消费终端的建设和创新,比如有些品牌已走上了连锁加盟的道路。 第三,提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尤其要强调色彩的搭配。 第四,企业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就要倡导诚信经营、尊重创造、保护创造,还要对社会负责任,建立起一种职工、企业、行业、社会的和谐发展格局。 第五,服装产业始终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创新,积极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产能集中度加深增长走势难测 中国化纤行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 化纤行业将获得“恢复性的稳定增长”,这是我对2006年的总结。市场上任何的矛盾都要在市场价格中体现,价格的上涨或者指数的变化在2006年都是相当具有突破性的,大约上升了3%-13%左右。我认为,去年化纤的增速得到了合理恢复,相对于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来看,增长13%是理性回归。我们注意到,在考核的27项指标当中,从盈利水平来看几乎都是正向运作,仅仅是发展能力等指标在下降,这也是行业在调整过程中的一个正常体现。 目前,行业的产能进一步向市场集中,江浙两省占总产能超过了三分之二,达到了68%,同时也进一步向民营企业集中,达到了67%,更重要的是我们技术进步更加明显。2006年,化纤产业的进口量是12.3万吨,产品出口第一次达到了105万吨,出口增长了45%。这些都说明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非常明显。 但我们还要正视行业的矛盾。原油的回落是个趋势,但不可能降到45%以内,今年我们判断大概是在55%-60%。化纤行业在今年10月份将会有一个好的增长势头,但在10月份以后的增长走势很难预测。 销售渠道是否可借鉴家电行业模式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 杨世滨 2006年以往的针织强省表现依然很强,增幅最高的当属四川,达到了60%。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是:产业梯度向西部转移的特征越发明显。在出口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去年前11个月针织服装及附件的出口达到了291.1亿美元,且出口的平均单价比前年增了17.6%,这个数字是中国针织行业连续十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从产品方面来说,女士服装产品增长是最高的。而在整个内销体系上,我们的支撑点是内销而不是国际市场,增长幅度和外销增长幅度相比总量增长要大于外销。 就2007年而言,从发展趋势来看,向内销市场延伸是行业今年要做的一个工作。由于中间制造业的部分是可控的,我们有两个不一定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是与上游的原料和机械设备厂商联手,另一个是我们正在大胆设想的一个话题是——销售业态的变化能不能出现家电行业的格局。当年家电是国有百货商场里面的主打产品,现如今其大部分产品已经从百货商场里面撤出,且形成了国美、大中等专营机构。我们行业是否也会出现纺织连锁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此外,我要特别讲一下我们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劳动用工,一个是汇率政策。 劳动用工方面,我们行业内企业的单体规模偏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规模的适度扩大,我们仍然认为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规模是适度的而不是过热的。而且从目前整个经济格局来说,因为我们行业更多地承担了劳动就业的职能,我们仍然觉得我们的行业在解决劳动用工当中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 汇率政策方面,我们的汇率在去年一年就升5%,还不算一些紧缩政策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在这里我也代表我们针织行业,恳请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给予相应的考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