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棉纺织业“联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棉纺织是郓城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来自棉纺织业的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的1/3。与此共存的是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全县365家棉纺织企业中,规模超10万纱锭的只有1家,超3万纱锭的11家,其余大多在一两万纱锭之间,难以逾越银行授信评级“门坎”,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件 基于“友谊、诚信和经济实力”,3家产品本不沾边的华灵纺织、圣达印染、瑞丰搪瓷企业集团会聚在郓城县棉纺企业联保协会旗下,前不久获银行授信,贷款相互担保额分别可达2000万元。在郓城,加入联保协会的棉纺企业有80多家,获银行授信1亿元。 中共郓城县委书记刘国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产业难以实现结构升级。而郓城纺织企业联保贷款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际上郓城多次试图打破融资瓶颈,例如想方设法让企业集资,组建股份制信贷担保公司,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经过银行放大,担保贷款也可达到亿元左右。但问题是,谁是执行者,如何使用运作这部分资金,会不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些连银行都难做好的事,更让股东们放心不下。县里最后决定放弃行政干预,走市场化路子,动员80多家企业加入联保贷款协会,他们中三五家企业自愿联合,最终出现20个能够相互担保的组合体。 他还认为联保贷款行为本身就属于经营行为,参加联保小组的企业,须将厂房、机器等资产评估,资产抵押,责任连带,一家企业如果不能按时归还贷款,其贷款由联保小组的其它成员企业共同清算。因此企业失信的成本非常高,违反联保协约,不但周围企业瞧不起,也会失去外界合作伙伴。所以,没有友谊和诚信,也就没有合作,没有相近的经济实力,很难走到一起。 这一模式调动了企业、银行的积极性,实现了社会效益、企业效益、银行效益多方共赢。去年,全县棉纺产业集群规模迅速膨胀,新增纱锭近80万枚。同时,由于银行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既销售了金融产品,又占领了优势客户资源。据统计,参与联保的86家棉纺织企业总资产16.4亿元。目前,这一模式正向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和搪瓷、钢球、酒包装等特色产业推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