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运行压力加大 纺织业今年主打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07-2-27 10:21:41  

核心提要:“‘十一五’第一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良好的开局年。从业人数增长3.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3%,销售增长了21.6%,利润增长了27.96%,这反映了我国劳动生产力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6%。这个速度超过了‘十五’期间的速度,在新的一年这个势头将更好地保持下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1月30日举办的“中纺圆桌论坛第二届年会”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2007年行业走势与国内外环境做了分析与预测。 杜钰洲指出,2006年是中国纺织行业贸易摩擦比较多的一年,经历了欧美主要市场的特保限制、石油涨价、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作为配额取消的第二年,2006年是中国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得到应有释放的一年。从2006年年终价格指数与各个国家的总体综合指数对比来看,中国价格指数比2005年上升了10.14%,也就是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的增幅是13.62%。 从产业发展来看,去年我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含量提高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成为我国应对新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内需增长是因为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中国每人每年增长1公斤的纤维消费,就需要130万吨的纤维加工品,这在世界上是任何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 由此,杜钰洲表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争得的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当前行业走势看,我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劳动生产力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新的一年这个势头将更好地保持下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认为,2007年纺织工业产能扩大的速度将放慢,但仍有适度的增长,行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产能扩大型向更新改造型转变,这也给纺织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预计,今年国内纺机市场将大于90亿美元。 A、数 据 生产平稳增长产销衔接良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1月,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9384家,同比增长12.61%;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559.96亿元,同比增长21.78%;累计实现利润767.62亿元,同比增长29.54%;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043.23亿元,同比增长22.13%。纱、布、服装等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分别同比增长20.15%、15.33%和12.18%。 2006年1~11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67.44亿元,同比增长26.95%,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了9.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行业产销率达97.71%,比2005年同期产销率水平提高了0.28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纺织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内销比重逐渐加大。 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2.66%。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5.14%。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1%;纺织品进口金额为163.54亿美元,同比增长5.58%;服装进口金额为16.97亿美元,同比增长5.50%。 中国纺织器材工业协会对全国745家企业统计显示,2006年1~11月,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2.85亿元,同比增长22.83%;主营业务收入446.82亿元,同比增长19.62%;利润总额23.85亿元,同比增长2..22%;亏损企业108家,同比下降4.42%;亏损面为14.5%,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亏损额为1.82亿元,同比增长62.25%;人均利润14060.95元,同比增长22.15%。 B、运行特征之一   效益平稳增强出口呈现多元化   2006年1~11月,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767.62亿元,同比增长29.54%,各子行业利润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平稳增长,全行业劳动生产率6.15万元/人,较上年同期提高1..98%。资产运行效率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63次和1.54次,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11次和0.07次。 2006年1~11月,全行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7。各行业比较,毛纺与化纤行业盈利能力、周转能力、偿债能力有所增加,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升较快,较上年同期都提高0.11点,针织最低,仅增加0.02点。 2006年1~11月,我国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总额达410.4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0.75%,比上年同期出口所占比重下降2.05个百分点;对非欧美地区的出口则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出口非欧美地区的纺织品和服装总额达92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8%,增幅较上年同期增长20.11个百分点。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文表示,对非配额地区的出口增长,恢复到配额取消前的水平,缘于转口贸易的重新活跃,悲观方面的预测主要是对转口贸易的反弹预期不足。他认为,目前欧美一再强调将对非法转口贸易采取严惩措施,2007年的执行力度值得关注。另外,考虑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对2007年的出口应继续保持谨慎,预计年增长率在18%左右。 C、运行特征之二   投资向中西部转移行业竞争力提升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投资市场的影响,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中西部转移。2006年1~11月,中西部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439.85亿元,占行业总投资的25.34%,比上年同期增长3.24%。而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2006年1~11月,东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4.49亿元,占到总投资的69.38%,投资比例比上年回落3.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中西部地区对新增投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入世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纺织企业长期以来被束缚的竞争力得以充分释放。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随着我国纤维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品开发研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拉动了纺织品相关产业的发展,纺织品竞争力有了巨大提升。 根据海关统计,2006年1~11月我国纺织纱线竞争力指数增长显著,纱线竞争力指数达17.79%,比2005年提高7.85个百分点,纺织织物和纺织制品竞争力指数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0%、2.56%。同时,服装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正在得到不断提升,竞争力指数持续增长。2006年1~11月,服装出口859.58亿美元,同比增加28.35%,比上年同期增长幅度高出8.87个百分点。在出口受到美欧设限、人民币升值、国际间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下,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出了我国服装产业较强的竞争力。 D、问 题 尽管我国对内外棉价长期接轨的趋势保持乐观,但目前供需形势、内外棉价差、纤维比价、粮棉比价和大宗商品走势均有利于今年国内棉价的上涨,构成棉纺企业的成本压力。根据相关机构最新预测,2007年中国国内棉花产量将达660万吨,消费量达1050万吨,缺口为390万吨,大于上年度的370万吨。新年度的棉花进口配额下放延缓,粘胶短纤等替代纤维的价格在成本推动和限产保价的作用下有望继续抬升。发达国家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和美元贬值进一步推高外棉指数,内外棉的价差缩小创出新低。 同时,我国纺织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等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资源利用率偏低、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 纺织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造成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激增,贸易摩擦将形势严峻。我国政府实施“减顺差”政策不可避免地对纺织出口会造成影响,今年也不排除国家采取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 2006年9月14日,纺织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11%,是继2004年下调2个百分点之后的再次下调。现阶段,政府以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导向非常清晰,对出口产业的引导已从鼓励出口创汇转变为抑制顺差增长,减少贸易不平衡。由于纺织行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前五年纺织行业累计贸易顺差是全国货物贸易顺差的1.6倍,2006年前三季度纺织顺差是全国货物顺差的84%。 业内专家预计,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包括去年调整未涉及的成衣出口也有调整的风险。去年2%的税率下调,有3个月的缓冲期,这对出口盈利的冲击将被延迟,因此今年上半年出口型企业的利润不容乐观。 同时,2007年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供需缺口加大、原油价格跌宕起伏、化纤产品反倾销等多重因素,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行业平稳运行。专家建议,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约束,协会和企业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加强对策研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经营风险;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E、建议之一   正确对待贸易摩擦   杜钰洲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正在进一步好转,现在已经有40多个经济体承认中国在市场中的地位,而不承认的无非是为了抓住这个把柄占据贸易摩擦的主动地位。纺织工业也在拉动纺织相关产业,为其他行业扩大进口创造了贸易条件。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两个有利的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新的台阶。 纵观历史沿革,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价格2000年同比下降了11.7%,2003年同比下降了6.1%,2004年比2003年下降了3.7%,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4.6%,2005年我国又一次对主要产品释放,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上升了13.97%。 除了短期内的体制因素使我国出口价格下降以外,我国自有新技术占到总体技术量的50%。对欧盟也是一样,虽然2002年出口价格同比下降了11.5%,2003年下降了11.6%,但2006年同比上升了11.42%。“所以,不要说纺织工业走势是下降,这个走势使我们有信心把行业平稳发展保持下去,这是‘十一五’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对此有信心。”杜钰洲说。 F、建议之二   科技创新应坚持五大方向   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纺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核心的要素、因素就是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业内专家指出,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下五大方向: 第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带来了技术进步,但是没有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这是纺织行业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日本、韩国引进再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16,我国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的工业普查显示,全国的引进投入和再创新比例是1∶0.3。可见,引进技术的单位很少有真正创新的成果。 第二,要加强风格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产业链创新会降低创新的成本,还要提倡综合技术相关学科的综合创新,这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二个弱点。我国提出了加强“产、学、研、观、中”五个方面的集成,其中“观”是以政府为导向,“中”是中介,中介要推动、推广、发现。 第三,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据统计,如果全行业每年销售收入的1%用于开发研究,投入就达240亿元。因此,要加大创新投入,还需要国家政策引导与企业的积极参与相结合。 第四,要加大源头的创新。所谓创新是要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从发现、发明、科研,最后到产业创新的一个全过程。诚然,引进再创新是一个捷径,但捷径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此我国要加大源头创新的力度。 第五,要允许失败,既然是创新就要经历挫折。    杜钰洲强调,创新还包括品牌,因为品牌是产业创新的综合表现。创新包括四个过程:第一个是消费过程;第二个是流通过程;第三个是生产过程;第四个是社会过程。这四个过程的创新都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实际上创新的文化是一个共生文化,是艺术和工程、科学和社会、研究和生产、经济和自然的一个综合体,这是我们创造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G、趋 势   今年运行趋势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2007年,纺织行业整体运行趋势基本与2006年相当,行业效益增速仍将缓慢下滑,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在20%左右,出口仍有望保持增长。同时,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内销增长、原料价格相对平稳等,依然是影响今年纺织行业的主要因素。 两个有利方面   2007年,有利于纺织行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纺织产品世界竞争力第一,基本能满足除少数顶级服装生产企业外的所有要求。尽管低端产品订单有所流失,但改变不了出口保持增长的整体趋势,未来几年能够改变这种趋势的惟一原因是美国和欧美经济衰退。   另一方面,内需市场不断升温。未来几年,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着类支出相应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出口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例有所降低,2006年前10个月比例是近六年来最低,内销的拉动作用渐显。 五个不利因素: 2007年,不利于纺织行业效益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升高,出口创汇不再受到国家大力支持,政策面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影响行业运行。对企业而言,政策支持减弱,直接结果是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减少,影响企业竞争力。 第二,纺织行业供过于求是常态,而行业特点又使得中小企业众多,竞争无序影响行业运行。 第三,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低,这些都将增加纺织产品生产成本。   第四,我国沿海大量纺织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经常利用成立合资企业获得所得税优惠,未来所得税政策可能调整,许多企业效益都将受到影响。 第五,欧美设限在2008年之前仍将存在,即使今后设限到期,如果我国纺织产品出口增速过快,欧美随时可以启动限制措施。 虽然纺织行业面临许多困难,但我国作为世界纺织生产主要基地的地位在短期难以动摇,行业效益仍将保持增长,可能的变化只是增速有所降低。在行业供过于求是常态的情况下,目前的市场环境在未来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企业而言,行业效益增速缓慢回落,使得大部分企业虽有盈利,但利润持平或略有降低。在纺织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只有很少部分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保持业绩增长,发展模式创新的企业将闪亮登场。 向消费服务业转型是中长期趋势   从长期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国内被压低的土地和投资品价格面临长期上涨趋势。城市化和“人口红利”的消耗导致劳动力紧张,行业面临土地、能源、环境和人力成本的中长期压力,依赖成本优势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从短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政策导向和人民币升值将从内外两方面加速行业的转型。出口企业面临技术升级、市场战略布局以及转变增长模式等问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尤为重要。 同时,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日益兴起的消费浪潮为纺织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良机。城市化率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将来临的第三次消费高峰,使品牌消费品公司获得超常规增长的机会。 另外,考虑到自建零售品牌和渠道的艰巨性,对于出口纺织企业来讲,收购现有的品牌资产加以整合不失为一种选择。预计今年纺织行业内的并购活动将趋于活跃,现金流强、拥有良好融资渠道的行业龙头将成为并购的主导力量。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