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公布“06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我国纺织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国家发改委在近日公布的“2006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指出,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及国内棉花总体价格偏高的影响,去年纺织行业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而据预测,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10%以上,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在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中,我国纺织工业保持了平稳运行,各类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报告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17亿元,同比增长21.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28.0%。此外,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继续改善,内需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到2006年底,全行业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1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 去年,国际上针对我国纺织产品的反倾销增多,发达国家不仅采取贸易摩擦等非正常手段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还不断用反倾销等手段,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得欧美大量订单向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直接影响我国在这些地区出口的稳定增长。2006年,全行业对欧美出口同比增长19.9%,对非欧美出口同比增长27.7%,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4.4%。与此同时,内需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 此外,去年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长稳定,投资结构逐步合理,中西部纺织行业投资趋于增长。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较去年继续回落11.7个百分点,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中,除浙江、江苏、广东仍有一定增长外,上海、北京、天津均为大幅负增长,山东省也呈现负增长。中部地区的纺织业投资增长幅度较大,安徽、江西、河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投资增幅均超过40%,西部地区的广西、陕西、新疆等地的投资增长也呈逐步上升趋势。业内人士认为,去年纺织行业投资增幅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回落,主要是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及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在纺织产业链条上,东部地区应抓紧自主创新,在品牌、研发等领域上多做文章,中西部地区则要积极创造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使纺织业的区域布局更为合理。 2006年,人民币逐步升值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很大压力,纺织企业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议价能力,保证了今年的出口良好形势。但据预测,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10%以上,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受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化纤行业的效益受到严重挤压,部分化纤企业出现亏损。棉花市场在进口配额的有效调剂下,供应量稳定,价格没有大的波动。但我国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行业千方百计挖潜增效,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7.76之间,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幅已接近6.3%。以专家认定的人民币每年3%~5%的合理升幅来计,2007年内人民币汇率升幅超过10%并非没有可能。而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完成的报告预计,受供求关系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2007年国内棉花价格总体将稳中趋涨。据有关方面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等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这势必影响企业对棉花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构成对棉价上涨的制约,促使价格保持稳中略升态势。此外,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 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国家发改委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纺织业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纺织行业开展的重点工作将包括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施节能降耗;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以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