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中的暗流——从反倾销案看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相比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取得的贸易额增长率而言,2006年,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贸易摩擦方面走过了相对平静的一年。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如期履行,覆盖了大部分敏感类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类别商品,因此,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在2006年拥有了可以预见的和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从特保和反倾销层面看,与2005年相比,行业遇到的贸易壁垒走过了相对较为平稳的一年。 应对反倾销趋于理性和成熟 在反倾销案方面,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统计,2006年,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相关的新立案的反倾销案件有6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美国聚酯短纤反倾销调查和台湾毛巾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结案案件共有7个,其中较大的有印度绸缎案、韩国弹力丝案和印度粘胶长丝案。2006年6月23日,美国业界对我聚酯短纤申请发起反倾销调查,该案是继欧盟对我反聚酯短纤征收反倾销税后,美国对我国该类产品的又一次发难,这也是中国纺织品在美遭遇反倾销的第一大案。经过行业预警和无损害抗辩,2006年12月,我国14家应诉企业在初裁中获得了4.9%的最低税率,平均税率为9%。终裁税率将在2007年2月28日公布。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件在2006年已结案的反倾销案。2005年5月,印度对我绸缎产品发起反倾销案。中印两国同属丝绸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该案产品涉案金额为1.8亿美元,两国产业界经历了一年半的较量后,该案最终以最低限价的方式,达成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于2006年11月结案。由于国内的行业组织积累了应对反倾销案件的一些经验,及时给企业召开预警会议,并提前进入准备阶段,为企业应诉反倾销案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韩国对我弹力丝反倾销案中,我国最大的长丝生产企业——江苏恒力获得了所有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中国应诉企业中的唯一的零税率。 游戏规则你懂得多少 熟悉了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去。面对种种不期而至的贸易壁垒,企业如何才能提早进行自我防范呢?经过总结引导企业成功打了多起反倾销案的经验后,商会法律部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企业应在平时加强规范经营的意识,包括在财务、税务、管理等多方面加以完善,练好这些内功本身就是为长远地应对反倾销的各种核查做准备。这不仅是应对反倾销案件应具备的基本功,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所必需的。专家还建议,由于预警信息是出自于出口企业,所以企业应更多地参与到行业协会的工作中来,躲避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企业不要只埋头于眼前的一个订单能赚得多少利润,还要更多地关注生意以外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贸易壁垒。从另一个角度看,反倾销并未成为进口国保护国内产业的终极措施,这之后还有反吸收、反规避等再救济措施。据了解,美国对打完的反倾销案每年进行一次复审,这对企业又将是一道难关。形象地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反倾销还只是在“攻城”时遇到的第一道“城门”,还只是一个“外城”,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将面对欧美一整套的贸易救济“完全方案”。 贸易救济将走向何方 2006年12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就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工具的使用公开征询意见。此举缘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欧盟认为现行的贸易救济政策特别是反倾销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继续沿用旧的机制“不符合各方的利益”。报道称,促使欧盟痛下决心改革现行贸易救济政策的背景是,按照世贸组织协议,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和鞋靴类产品的配额相继取消,面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出口商品的强劲竞争力,未能充分利用过渡期进行结构调整的欧盟生产商感到了空前压力,他们寄希望于继续借助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维持配额制度带来的高额利润。在2007年底和2008年底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相继到期后,欧美在未来的贸易救济措施上会打出什么新牌,我们尚且无法而知。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欧美不会轻易地放弃贸易保护手段来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行业未来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不会是一路坦途。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