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五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遇最佳发展期
五年前,在卡塔尔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主席卡迈勒手起槌落的那一刻,人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时光匆匆,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已经五年。中国纺织工业在这个开放的国际体系中,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克服了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切实转变着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多边贸易体制下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加入WTO五年,中国纺织工业遇到了最佳的发展期,并给世界纺织经济带来了机会。”12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京接受首都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为中国纺织行业加入WTO五年的表现打了高分。 加入WTO中国纺织业比较优势得到释放 完整的工业体系,成熟的产业链条,配套的市场环境,高素质的产业队伍,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杜钰洲如丝如缕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国纺织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提升,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当之无愧地扮演了重要的“承载”角色,并在市场的博弈中更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圈,焕发出极强的市场生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一般贸易出口比例增长。传统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经济态势在国产面料的快速发展和拉动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71.76%,比加入WTO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表明纺织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在提高。 贸易摩擦促使出口呈现多元化。在经历了200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的挑战后,中国纺织企业一方面以技术进步提高着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一方面向非配额市场全力拓展。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1年纺织行业出口创汇543亿美元,今年预计超过1450亿美元,五年出口增长了1.67倍。令人关注的是,出口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与上年同比,我们对亚洲地区出口增长了21%,对欧盟出口增长了15%,对非洲地区出口增长了33.24%,对美国出口增长了11.88%,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出口增长了19%。从增长率看,配额地区的增长率是13.71%,而非配额地区的增长率已经达到29.12%。更多的国际市场对质优价廉的中国纺织品纷纷张开了双臂,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正常释放。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五年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为全球纺织产业链上的零售商、供应商也创造了更多的盈利空间。2001年,我国进口棉花总量11万吨,今年已经达到265万吨;同期,化纤原料从560万吨增加到1308万吨,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达到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30亿美元。仅今年1-10月,纺织工业进口的纺织品服装、纺织机械、纺织原料、染化料、化纤及单体就达到410亿美元。中国纺织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纺织产业链发展的“引擎”。 加入WTO使中国纺织业得到快速提升 五年来,随着全球产业梯度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升温,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五年增长了约68%,销售产值增长了1.74倍,职工总数增长了35%,利润增长了2.6倍。纺织行业正在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进入了以高附加值产品作为利润增长点的时代。 产业技术素养明显提高。五年来,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推动下,纺织工业的技术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五年中,我国共进口先进装备200亿美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50%;达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成套棉纺设备,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也已达到50%,化纤聚酯主体设备70%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使得纺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内需增长提供了行业发展空间。2001年,我国年人均纤维消费量是7.5公斤,现在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达到14公斤,超过世界年人均纤维消费量的27%。五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创造的贸易顺差已经达到3352亿美元,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6倍,成为国内重要的外汇储备行业。 结构调整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为销售产值的30%,现在为27%。出口交货值下降,表明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内需的销售比重从67%上升到72.8%。实现这种可喜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行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家用纺织品的增长量超过2倍,产业用纺织品的产能和需求量实现了同步增长。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已经从2001年的68:19:13,转变为54:33:13,杜钰洲将这组数字总结为“这是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