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振兴纺织服装业需打破瓶颈
家庭作坊式生产比重大,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不力。 近日从河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讨会获悉,河北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并不容乐观,必须打好绿色牌,才是振兴河北纺织服装产业的必由之路。 “十五”期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纺织配额全面取消,为纺织行业融入全球、扩大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期,河北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取得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率先发展的县份和企业。纺织服装的出口,在河北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的现状并不乐观。制约河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除尚未摆脱粗放型规模扩张模式、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差、品牌推广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执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力度不够。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纺织品安全性能的强制性标准,对涉及人身安全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异味等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基本相同。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对河北省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产品合格判断的要求更加严格。GB28401-2003实施前,判定纺织品、服装质量一般依据相应的产品标准,符合产品标准的即可判为合格产品。该标准实施后,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除产品标准外,还增加了安全指标,产品必须同时满足产品标准和GB18401-2003的规定要求,其产品才能算合格。 其次,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GB18401-2003实施前,纺织产品除甲醛含量外,其余理化指标不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要求,属产品瑕疵,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并在明示瑕疵后,可作处理品销售。但该标准实施后,产品只要有1项不符合该标准要求,就是不合格产品,产品就存在缺陷,有产品缺陷的产品不能销售。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 第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小,各国都在借助TBT有关条款规定,制造技术壁垒,而制造技术壁垒的有效途径就是法规和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纺织品市场,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的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形成了“绿色壁垒”,这对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GB18401-2003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安全技术要求,这说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的安全技术要求还将会不断出炉。 而现实情况是,河北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家庭作坊式生产占很大比重,一些企业设备和技术能力都较差,无法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绿色意识不强。 今年9月开展的河北质量千里行·纺织服装安全行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次活动,先后对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中区域的宁晋、清河、磁县、容城、高阳等生产、经销企业进行了检查,在被检查的22个企业中,共抽查了13个产品,经检验,抽检产品不合格率高达23%,不合格原因主要为产品安全性能指标或标识标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当前亟须破解的瓶颈,就是纺织服装行业必须按照《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材料、成品检验等各类检验中将安全性能指标作为重点加以检验控制,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人员素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发生产生态纺织服装产品,打好绿色牌,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