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再谈纺织产业升级误区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6-11-30 9:26:25  

对于产业升级误区的问题,本人已经考虑很久了,之前的文章也有所体现,但是再次重申的原因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个别所谓权威人士,认为产业升级重在设备升级,对此本人实在是难以恭维。 转载从猫扑网上看到的一位老教授的演讲内容——“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的……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的利润以后才会拿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你今天好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从经济和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这位老教授的演讲对本人的触动很深,拿出来在这里引用也不是要反对中国的纺织企业设备升级,问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立足各行业的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中国13亿人口,不是人人都买的起几千、上万的大衣,也不是人人都买的起几百、上千的T恤,中国还有人为孩子上学发愁、还有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甚至还有人连饭都吃不饱,有很多人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消费是分层次的,整个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分梯队进行,不能一窝蜂都做高档、高附加值产品,也要考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像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讲话中提到的“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2700美元;据预测,届时人均纤维消费量将升至18公斤。一些国际名牌服装也将成为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选择。中国9亿人口的广阔农村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开拓。”中国的低端市场容量还是很大的,还有待开发。为什么电视上经常曝光的“一、两块钱回收的旧衣服,从医院垃圾里、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出售给低收入者” 的事情总是制而不止?不为别的,因为存在实际需求。为什么存在?因为确实有人买不起“一手”的衣服,消费不起高档、高附加值的纺织服装产品。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纺织业是3400多万锭的生产能力,目前已达到7000万锭以上,这期间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巨大的。像上面老教授说的,在没有赢利甚至收回本钱的情况下,盲目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真是有点“大跃进”的感觉。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允许回收废纸、废塑料、废铁、废玻璃之类的事情发生,可以将它们的作用发挥到及至,为什么不能让落后生产力在适当的地方继续发挥余热呢?“九五”期间砸掉的许多落后纺织生产设备实际上有很大部分流落民间,私企用他们照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低支纱,而且物美价廉,这就是在发挥余热。一位纺织机械方面的认识告知,一套气流纺设备的造价,如果是进口设备,仅纺纱机一项就要300-400万人民币,而国产的一整套流程下来不过400多万人民币,如果是二手的,价钱就更低了。 个人认为,设备升级是需要的,但重要的是各企业要准确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准定位:是高档、还是低档、还是大众化,有没有人员、技术上的支持,销售是否有市场等,总之,就是做好可行性分析。而且,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设备重要、人员和技术更重要。如江苏某纺织企业纺制60支精梳纱可以做到不用长绒棉,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137棉花到厂价25000元/吨左右,129棉花14000元/吨左右),而据该厂资深人士了解,全国可以做60支精梳纱的棉纺厂中,只有1/10可以达到他们的现有水平。这就是同档次生产设备下人员和技术优势带来的经济成果。 个人感觉,纺织产业调整要好于产业升级,各企业在自己熟悉的板块做精做专都是最棒的!雅戈尔、七匹郎等做的是高精尖产品,但不能说贴近大众、贴近低收入人群的产品就是不好的。 个人认为,纺织产业调整的说法要好于产业升级,各企业在自己熟悉的板块做精做专才是最棒的!雅戈尔、七匹郎等做的是高精尖产品,但不能说贴近大众、贴近低收入人群的产品就不能做强做大!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