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招标高保证金成纺企“紧箍咒”
11月20日从商务部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招标委员会了解到,2007年度输欧输美13类纺织品配额的首次协议招标已经开始。本次协议招标量为明年全年协议招标总量的一半,有投标资格的企业可在11月24日前通过电子投标系统竞标。截至目前,参与投标并交付保证金的企业只有1800多家,而本次分配中涉及的具有投标资格的企业多达4787家。两个数字相差比较悬殊。 对此,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企业应抓紧时间按照商务部的规定完成数量确认,及时交付保证金,并按照手中已确知的数量及早安排明年的订单。 据纺织商会招标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招标办公室将于12月8日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网站公布初步中标结果,企业可于两个工作日内提出异议,正式中标结果由招标委员会在商务部网站上公布。 高保证金可有效防止配额炒作 按规定,2007年纺织品配额的分配采取在31类受欧美设限纺织品中,按业绩分配的只有18类,其他比较热门的13类100%参与协议招标的政策。而去年31类受欧美设限纺织品的配额采取70%用于业绩分配、30%用于公开招标的方式。与此同时,新政策在最低可申请数量的额度方面也做了大幅度调整,如在按业绩分配的18个类别中,443类别最低可申请数量由原来的100套上升为1000套。 对于新的配额分配政策,业界的普遍观点是对规范相关企业出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新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配额分配机制是根据企业的反映及实际运行情况做出的适度调整,相信能对配额炒作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有关2006年配额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曹新宇认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多企业运用船运公司及非法机构进行违规贸易是重要的一环。“他们一但被发现,不但要被扣留配额数量,扣留运输产品,企业还要上美国及欧盟国家的黑名单。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双重打击,对于国家来讲,纺织品出口秩序也受到严重影响。”他认为,新机制能有效地防范非法转口企业的违规行为。 新旧配额分配机制的比较在业界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在分配机制上,改公开招标为协议招标,比起“价高者得”的公开竞标,企业可在具备投标资格的类别上,在本企业该类别最高投标量和最低投标量之间自主决定投标数量,这是业界一致认可的。 “原来公开招标以最高价格中标为准绳,不设门槛,而协议招标以企业近期实际出口数量作为限制门槛,完全看企业实际业绩,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杜绝炒作。”曹新宇表示。 在数量方面,曹新宇认为,去年的分配门槛太低,有的是50件、100件的规定,不利于企业的集中出口,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今年在数量方面的限制做得很好。 而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对于协议投标的企业要一次性交付全额保证金的问题,很多企业都表示负担太重,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际贸易办公室副主任赵洪对记者说:“这对于企业来讲,肯定会有一定负担,而对政府而言,这又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监管手段,可以促进配额的有效使用。” 企业有稳定客户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2007年纺织品配额第二次协议招标约在明年4月份。截至目前,第一次协议招标已接近尾声。曹新宇认为,这次招标会影响到企业明年的整体出口业绩,所以相关企业应抓紧时间,按照商务部的规定完成投标数量的确认,及时交付保证金,并按照手中已确知的数量安排明年的订单。 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了解到,今年1~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1077亿美元。其中,出口欧盟和美国达329.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4%。在欧盟与美国对我国设限的31类产品中,1~9月我国对全球出口574.84亿美元,同比增长34.48%。 “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出口并不局限于这两个市场,走多元化的市场道路仍是我们的首选。” 赵洪指出,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纺织企业的两极分化。随着纺织品配额分配制度的日趋完善,对于企业而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是当务之急。 曹新宇也表示,今年9月份,我国当月对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增长率就达35%,一部分转口企业又恢复了正常的贸易,这些都有利于明年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对此,企业应利用好配额,巩固自己的客户群体,追求长远发展。“明年年底,欧盟的协议就到期了,企业有稳定的客户尤为重要。”他强调。 记者在截稿前还了解到,欧美近日还提出要对我国出口的亚麻布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业内专家指出,这是继欧美对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设限外,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企业禁限的又一项大动作,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对此,曹新宇指出,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将于近日做出亚麻产业出口预警,给企业出口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并对欧美的相关举动做出积极应对。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