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制约中国GDP可持续增长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2006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环保、资源、社保等五大因素将制约中国GDP可持续增长。吴晓灵建议,政府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支出应该更多用在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上。 吴晓灵称,中国许多工业项目的建设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目前中国约有40%至50%的项目没有经过环保评估。由于产能过剩,2007年将是高耗能的一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种恶性循环。她提出,不能把治理环境的增长值即支出、收入都计算在GDP内,治理环境的费用应该是GDP的扣除项;同时应认识到资源有限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瓶颈”。 吴晓灵还提出,中国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利;虽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这是在价格管制下的低膨胀,特别是资源价格受到管制,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中国没有形成真正的财富积累也是GDP的制约因素之一,中国GDP虽然很高,但高GDP并没有积累等量的财富。 吴晓灵建议,在GDP增长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的情况下,政府不应以追求速度为目标。政府有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把限制排污指标和降能耗指标切实抓到实处。此外,加大环境的门槛也可以抑制投资过热。 吴晓灵表示,目前财政介入经济比较多,财政支出应该更多用在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上。她说,中国是高储蓄、高投资,而且目前居民投资在整体数据中是下降的,而企业和政府却是上升的。如果要扩大内需,就要降低企业和政府的积累。财政应把积累更多用于公共支出;企业应该加大分配,不要让企业决定怎么投资,而是把企业的投资分配给个人以后,让个人来决定消费比例,这样才能促进消费,也才能够提高投资的效益。 吴晓灵认为,当前主要形势是流动性过剩。央行有意维持了一定的低利率,保持和国际一致,但这种低利率的状况容易形成资产泡沫。 吴晓灵在回应学者关于“货币政策主观稳健实际偏紧”的观点时说,资金偏紧不是货币总量不足,问题在于金融结构。明年货币政策只能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 针对“新增贷款目标控制不科学”、“应适度放松信贷”的建议,吴晓灵回应说,什么时候用完贷款指标,这不是最重要的。M2和贷款规模不是央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在目前很多市场价格指标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情况的时候,央行必须有贷款的规模控制。她说,如果央行能够把货币政策变成调整基准利率,从数量型转变到价格型当然好;但中国现在还没有利率市场化,我们只能用数量型的指标来调控M2和贷款规模。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