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差别化腈纶纤维市场空白亟待填补
我国是世界纺织大国,是腈纶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预计2006~2010年,我国腈纶需求量将以每年3.3%左右的速度递增。然而目前常规腈纶已处于饱和状态,市场竞争激烈,获利甚微。同时,差别化腈纶纤维虽然有较大获利空间,但国内仍然存在诸多空白,致使国外企业产品蜂拥而至。今后几年,腈纶纤维差别化将迫在眉睫,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能居世界首位 我国现已迈入世界腈纶生产大国之列。近年来,我国腈纶产业高速发展,产能呈现跳跃式扩张。据统计,2005年我国腈纶生产企业有11家,产能达到78.6万吨/年,年产量已位居全球首位,达到72.8万吨,同比增长14.8%。 而在此基础上,上海石化公司20万吨/年装置(含金甬腈纶公司)到2006年底又将扩能达到24.5万吨/年;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腈纶年产能已达到14万吨;三菱合成纤维丽阳公司的合资企业宁波丽阳化纤有限公司在宁波建设的5万吨/年装置于去年投产后,还将于2007年投资宁波二期项目,使其达到10万吨/年规模。此外,惠州壳牌-中海油合资的6万吨/年装置已于今年上半年投产。 预计到2006年底,我国腈纶生产能力可达到82.5万吨/年,在世界腈纶行业中稳居首位。与此同时,我国腈纶产量也将从2005年的72.8万吨/年增长到2006年的83万吨/年。预计未来5年产量年均增长率为5%,到2010年产量将达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 供应仍存在缺口 虽然我国腈纶每年产量增加,自给率也正在逐步提高,2005年的自给率已达61.4%,但仍无法满足需求量增加的要求。2005年表观需求量达118.6万吨,预计今后每年还将以3%~5%的速度递增,至2010年将达140万吨,届时我国将有40万吨的需求缺口。目前,国内腈纶供不应求,每年仍需大量进口,近年进口量已由2001年的37.4万吨增加到2005年45.8万吨。 据预测,2010年世界腈纶纤维的人均消费量将达1.05千克,较1998年增加一倍多。这无疑预示着我国腈纶发展的巨大潜力。 差别化迫在眉睫 虽然我国腈纶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腈纶生产国,但却存在产品差别化率低、毛型品种趋饱和、市场价格下滑等问题。在我国,仅复合腈纶、有色腈纶、高吸湿腈纶、高收缩腈纶等常规腈纶进行批量生产,阻燃腈纶(腈氯纶)利用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总体规模不大,而一些高档化的改性品种国内还刚起步,差别化纤维品种仍需大量进口。 目前,国外领先腈纶企业的新产品差别化率已经达到40%~50%。据海关进口统计,目前我国从日本、中国台湾省等进口的差别化腈纶达到50%,而国内生产的差别化腈纶仅为20%。我国腈纶纤维2005年进口量45.8万吨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品种。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腈纶生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国外企业对国内腈纶市场的抢夺以及下游纺织行业景气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腈纶行业获利空间大幅压缩,正逐步进入微利时代。腈纶纤维在中国的售价已由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一季度的1.90~2.00美元/千克下跌至目前的1.85~1.80美元/千克。因此只有加大开发差别化腈纶纤维的力度,不断推出新品种,才能真正改变目前国内腈纶市场疲软、后加工企业大量进口的不利局面。 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是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腈纶行业要保持传统市场的消费份额,必须尽快研制出高性能的新品种,发展差别化纤维。国内生产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推动我国腈纶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二是开辟潜在市场。开发农村以及中西部潜在市场,寻找并增加新的销售渠道;发挥腈纶保暖性能好、色彩丰富等优良的服用性能,满足广大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最基本的需求;发挥腈纶在膜材料、土木建筑的高性能的工业材料应用特点,有效地配合农村水利建设。 此外,目前长三角地区腈纶产能占国内腈纶总产能的41%,东北占35%,其他地区占24%。尽快完成产业区域规模集聚,整合资源,发挥集聚地原料供应、技术进步与产品研发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等整体优势也是当务之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