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将互利共赢
广交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消息引起国内外经贸界人士广泛关注。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外贸企业、参加100届广交会的参展商及部分经济学家。 由于目前广交会参展商中,大部分是只做出口业务的,即使是一些进出口公司,进口业务基本上都没在广交会上做,有的企业有进出口权承接没有进出口权企业的业务。当记者问及101届后,广交会将扩大进口业务,国际知名品牌将进入广交会和国内企业同场竞技对国内企业有什么影响时,大部分企业都表示,广交会增了进口业务与自己做的出口业务不矛盾,国际知名品牌将进入广交会和国内企业同场竞技对国内做出口业务的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冲击。但多数进出口公司表示目前正忙着本届广交会,还没有时间去考虑在以后的广交会如何增加进口业务份额的问题。 作为桥梁互相学习 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属下企业广州康德斯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盘慧娟说:国外国际知名品牌将进入广交会,我个人认为是一件好事,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桥梁,我国做进口业务的企业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也可以考虑与国外的品牌合作,做他们的代理商,互相促进。 宁波敦煌进出口有限公司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经理胡柏炜表示:“下届广交会增大进口业务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国际上生产纱线的产品出口的高档企业在德国和日本,他们的产品是供应给制作高档服装的企业用的,我们的产品是属中档产品,与我们同样做“中档线”的企业多在越南和巴基斯坦。目前在中国出口纱线数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最大,越南和巴基斯坦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与我们相仿,但质量还是我们的好。因此即使国外同类商品进入广交会与我们同场竞技,对我们影响不大,而且他们进来还有好处,因为同场竞技,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高档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自己,逐步让自己的产品上一个档次。” 为消费者和厂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在100届广交会期间,知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岭南学院副院长王?B教授认为:广交会改名允许国外商家参展,为国内消费者与厂商提供了更多选择。对消费者来说,大多数人出国购买商品还很不方便,价格、品种及适应性都不了解且费用高,而国外商家参展,必将带来适应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给消费者增加了可选择的机会,受益的将是消费者。目前,国内人均GDP以达1800美元,国内市场购买力日益增强。提供更多可选择机会是客观需求。这种条件下,稳健地放开国内消费市场顺应了市场需求。同时,进口品增加也对国内厂商形成了竞争压力,迫使国内厂商改进技术和产品质量,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目前,大量的国外企业已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厂商也开始跨入国际市场,需了解收集当地市场信息。具有进口功能的广交会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密切地和外商交流、接触,更全面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比如说我们采购美国商品,今后不一定再到美国,通过他们参展,可以选择不同厂商最好的同类产品,同时大大降低进口采购成本和费用。制度的开放创造了市场机会,要使出口进一步增长,也需要开放进口,通过进出口互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促进我国产品的出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传达实现进出口平衡的有力的信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成建三认为,广交会100届后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差,传达了我国政府实现进出口平衡的有力的信号。 日前,商务部制定了商务领域的“十一五”规划——《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低于“十五”年均增长24%的实际速度,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出口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成建三指出,多年来的政策倾斜,“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片面的发展外向型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失衡;而在税收方面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造成外商在我国攫取了过多的好处,这对于国内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不公平的。作为反映我国进出口政策晴雨表的广交会,百届后改名表明了我国改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外贸结构,保持进口、出口均衡的政策决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