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更名是进出口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15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式暨庆祝大会上宣布,第100届之后,广交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更名引起国内外经贸界的广泛关注。记者为此专访了著名经贸、会展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丹阳。 他说,广交会百届之后从"出口商品交易会"转型为"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广交会里程上的新起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广交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提升,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它适应了中国外贸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扩大进口,促进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他认为,此举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形势的重大变化。广交会是中国第一展,作为政府主办的展会,它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但过去广交会是"单向式"展会,展商清一色为国内企业,国外企业一直想进来参展却无法满足其要求。现在从"单向式"展会过渡到"双向式"展会,进出口齐抓并重,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进口的意图,也体现了政府希望通过广交会发挥引导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的作用,这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他认为,广交会转型以后,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很多积极意义。通过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既可以获得新商机,又可以参观、比较各国商品,和国外厂家面对面交流,获得一手的市场信息,企业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国外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此外,广交会通过转型进一步扩大规模,延长会期,对广东省、广州市的第三产业都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他同时还认为,对广交会来讲,这个转型将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巨大挑战。在转型初期,政府的意图和市场的需求可能不尽一致。对主、承办单位来讲,组织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显然比只办单纯的出口商品交易会难度要大多了。比如,展会的功能和展区安排如何重新定位?展位如何重新做出分配?境内企业的参展如何组织?国外企业来参展,我们如何组织国内的采购商?等等,都面临着挑战。因此,在举办之前一定要做好调研,特别是要仔细调研参展商和买家双方的不同需求,以及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和实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调研到实施,站在承办者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角度来考虑,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沈丹阳还预测,转型之后国外有竞争力的、有一定品牌的中小企业想来参展的可能性很大。但转型初期对外招展也将会面临一定的难度,应加强和国外各类政府、半官方及民间的贸易促进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和我国贸易逆差大的欧美国家的合作,吸引欧美国家的中型企业更多的前来参展。他建议在目前广交会展位还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矛盾的同时,可考虑广交会今后每届举办三期,两期是出口,一期是进口。 最后,他希望广交会以转型为契机,在组展方式、办展模式、市场化等方面不断有创新和发展,按照吴仪副总理提出的"专业化、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要求,把广交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展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