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中国和印度纺织业竞争力比较与合作建议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6-9-29 11:51:47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中印两国纺织业各具竞争优势与不足,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需求。加强中印纺织业的互补合作,将为两国带来广泛的收益。 一、综合比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纺织服装产业链、行业规模、生产配套能力等方面都达到较好水平,纺织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尤其随着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纺织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的纺织技术提升、设计能力增强、销售渠道通畅、工业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占60%,规模以下企业大约占40%。但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投资过热,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多达38400家,有限的市场容量与高速增长的企业数量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导致恶性竞争加剧。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其优势在于:劳动力非常廉价,原料多样化,有传统设计技术,庞大的国内市场。较弱的方面是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设备更新跟不上,且一直以来企业规模偏小。印度以其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是2005年后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二、产业比较 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具有纺织、印染、成品生产的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配套能力强,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可以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产品区域化的明显特征,全国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纺织面料、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在接单、生产加工、供货等方面具备快速反应、优良服务的能力,符合后配额时代进口商采购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 印度的纺织工业是该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其产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纱线生产国、世界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的纺纱、织布及印染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已成为中国有力的竞争对手。尤其传统纺织品莎丽的设计与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外深受欢迎。但印度纺织企业的规模小,投入不足而且分散,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较落后,使得印度纺织业产能受到限制。 从产业方面看,我国的总体情况好于印度,其规模经济效应是印度无法比拟的。 三、生产原料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原料资源都具有丰富且多样化的特点。 (一)天然纺织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4年的棉花产量高达632万吨。但中国需大量进口棉花,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飞涨,部分企业被迫从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原料。除棉花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有和稀有的天然纺织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国是亚麻主要生产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苎麻纤维虽然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但却占到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 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比中国低70%,但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而且印度的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且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地、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 (二)人造纤维生产比较 中国拥有1300万吨纤维资源,纤维加工工业体系占世界1/4左右。美国纤维经济局2002年年度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亚太地区人造纤维生产厂有1030家,中国占总生产能力的2/3。 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由于政府对人造纤维行业实行递减税政策,使得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成本竞争力不强。统计数据表明,在印度生产加工丝和布匹的成本远高于中国。2003年中国生产1千克加工丝的成本是1.40美元,印度则需2.06美元。然而,印度人造纤维的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印度化纤的人均消费量大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5,个人消费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四、生产成本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都非常廉价,但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高过印度,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则低于印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对美国纺织服装主要供应国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印度为0.38美元/小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在纺织品总生产成本方面高于印度,主要是中国在生产中的损耗费用和原材料费用明显高于印度。因此,尽管中国在动力费用、资本费用和制造成本方面的支出与印度相比较低,劳动力费用和辅助原料费也与印度基本相当,但总的生产成本还是高于印度。对结构纱、环锭纱和自由端纱的生产成本比较显示,印度更具有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如中国环锭纱的生产成本为2.76美元/千克纱,而印度为2.45美元/千克纱。 五、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相比较,中国纺织业对外依存度要高于印度。中国比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早10年,因而中国的纺织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也高于印度。 (一)占全球市场份额比较 2004年中国纺织品(不含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17.2%;同期,印度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纺织贸易的4%。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比印度高了近一倍;2000年时中国所占份额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大大提高,到2004年时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已是印度的4倍。 目前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远大于印度。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04%,印度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6%。 中国主要出口大宗纺织品,但大宗产品出口仅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0%。未来出口的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印度则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二)出口市场比较 印度纺织服装出口120多个国家,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等原配额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日本、中国香港以及韩国等原非配额市场。 对2004年中国和印度纺织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发现,2004年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占有率比印度具有优势。其中,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优势明显,中国为22.3%,印度为8.6%;而在欧盟市场中国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中国占5.8%,印度占3.5%。 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在美欧等原配额市场的份额会有大幅增长。印度对美欧等市场出口商品中能够减少25%~35%的配额费用,因此印度能够承担价格下跌的压力,对原配额市场的出口也会增加。 2005年,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增加了印度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机会。以欧盟对中国设限的10种纺织品为例,除了其中两种商品印度没有出口外,其余8种纺织品则是印度最大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2005年11月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美国对中国的21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使印度获得了更多的订单。由此可见,中印两国纺织品在美国、欧盟两大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三)出口竞争力指数比较 据我国学者王亚静、陈富桥、祁春节对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净出口竞争力指数(TEC)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种类非常相似,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如人造纺织品、遮盖物、男式服装与机织物、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别处未注明的服装项目以及帽类等产品,两国在这些纺织品上存在明显的竞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种类的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如印度,如在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这三种类别的产品上,印度的TSC值一直保持为1.0,国际竞争力强劲;在衣着附件、棉纤维和织物、别处未注明的机织物等项中,印度也比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纺织纱、人造机织物、薄纱/装饰带/刺绣品/装饰带等项目上,中国的TSC值大多为负,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而印度的TSC均为正值,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另据国外一家顾问公司的报告显示,在对每小时生产的男式衬衫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印度的生产率是美国的35%;中国的生产率是美国的55%,表现好于印度。 而印度纺织业的总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6%。印度纺织业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改革,否则将限制印度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不超过8%。 六、影响纺织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比较 (一)基础设施比较 印度的运输、能源、船运以及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电力供应成本高,成为印度纺织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像纺织业这种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要求交货及时、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尽可能要低,因而受港口、物流设备等基础设施影响较大。 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明显好于印度,但南方部分地区缺电现象仍较严重。2004年,生产用电紧缺对纺织业负面影响较大,部分纺织品主产地的开工率普遍不足,电价上升也影响到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汇率浮动比较 印度卢比近年持续升值,不利于印度纺织品出口。在印度的出口商当中,大约有50%的出口商向美国、加拿大、西亚和拉丁美洲等使用美元的国家出口纺织品,因美元贬值,这些出口商受到沉重打击。尽管利润很低,这些出口商也不能取消订单,因为根据他们签订的合同规定,如果这些出口商取消订单,则要向下达订单方支付赔偿。并且,在全球性竞争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新订单十分困难。 2003年4月16日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为47.36/美元,2004年4月14日上升到43.76/美元。 人民币汇率也长期承受升值压力。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上调幅度为2%。据专业人士分析,从静态看,此次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影响不利,将使毛利率下降0.31个百分点;从动态看此次2%的适度升值可以被消化;未来人民币升值10%以内将无碍于纺织业出口大局。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来说,尤其对于微利的服装行业,人民币升值对其减利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七、分析结论与合作建议 (一)分析结论 综合对中印纺织业各方面竞争力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纺织业竞争力总体占优 通过中印纺织业发展比较可见,中国纺织业竞争力总体占优,然而印度正在从各方面努力提高竞争力。在中短期内,印度尚难以撼动中国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的地位,但印度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实力正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在纺织品一体化时代,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对中国纺织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纺织工业大国,我们的目标是向纺织工业强国发展,促进纺织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使整个纺织行业朝着创新、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以保持和不断提高我国纺织业竞争力。 2.中印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中国和印度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二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从市场结构来看,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各国纺织品都争相涌向以往的配额市场,中印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加剧。以2005年中印两国纺织品出口实绩来看,中印两国纺织品在美国、欧盟两大市场的份额此消彼长。从商品结构来看,中印纺织品在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巩固传统中、低档纺织品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强新材料和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以具有特色的差异化产品站稳国际市场。 3.品质和品牌将成为竞争法宝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各国的竞争更加充分,也更为激烈,不只是靠低成本竞争就能打开市场或保持既有市场。与印度相比,中国正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不缺产品,而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 尤其面对日益增多的反倾销、特保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数量取胜和低价竞争越来越受到限制,只有发展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才能提高竞争力。中国要想从纺织大国发展成为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创建品牌,通过发展品牌来促进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