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苎麻超细支薄型织物进行染整加工?
答: 1、工艺原理 苎麻超细支薄型织物是用可溶性维尼纶、涤纶与苎麻纤维混纺而织成的。 苎麻超细支薄型织物纱线一般在83dtex以下,其经纬纱密度较小,成品的总紧度约在60%以下。苎麻纤维初始模量较大,但弹性较低。苎麻纤维较粗,表面光滑,纤维之间的成纱抱合力较小。因此,其超细支薄型织物经纬纱的交织点极易受外力影响而发生滑移,织物与幅面在受力时的伸长形变差异比粗厚紧密织物显著,并且易于产生应力向织边集中的现象。 根据织物的特性可知,避免形成破边、豁口、纬斜、纬移、皱条和色条等疵点,关键在于控制苎麻超细支薄型织物染整过程中所受的张力及张力分布的均衡性,同时要避免织物承受过多的非平滑接触。 2、生产实践 织物规格:83tex ×83tex(120Nm×120Nm)苎麻超细支薄型织物。 主要设备:MH064轧堆机,DE-HL500高温高压溢流喷射染色机。 工艺流程: 漂白→上柔软、增白 烧毛→碱变性→碱减量 → →拉幅→顶缩→验码成包。 (漂白)→染色→上柔软 烧毛工艺:一正一反,车速100-110m/min,落布温度50℃以下。 碱变性工艺:100%NaOH130-150g/L,室温堆置9-10min。 碱减量工艺:Na2CO32-3g/L,NaHSO30.5-1.5g/L,渗透剂JFC0.5kg,温度125-130℃,时间45-60min(注:布面还带有残碱)。 漂白工艺:100%H2O20.5-2g/L,稳定剂2g/L,渗透剂JFC0.5kg,PH值9.5-10.5,温度(100±2)℃,时间30-60min。 染色工艺举例(采用活性染料): (1) 处方:活性蓝ME-2G0.2%,活性红ME-3B0.5%。 (2) 工艺流程: 纯碱(40min,80℃)--元明粉(10min)--染料(30min )--皂洗、水洗 (60℃) 柔软整理工艺:UE-875用量0.5-1.5g/L,助剂ZM-1为2g/L。 上柔软、增白工艺:UE-875用量0.5-1.5g/L,助剂ZM-1为2g/L,增白剂VBL0.5g/L。 拉幅工艺:以布面平整为度。 预缩工艺:车速30-35m/min。 3、注意事项 缝头:针密应略密,缝头要平、牢、齐、直。 烧毛:以一正一反快速烧毛为宜,这样既保证了布面的光洁度,又无损于织物强力,并要避免烧毛时火星溅出而造成小破洞。 碱变性:碱变性能提高织物的上染率和柔软性,对织物手感无特殊要求的浅色产品,可不进行碱变性处理。 碱减量:碱减量可利用碱变性时留在织物上的残碱,这样既能克服织物上残碱的洗涤问题,又能进一步缩短工艺流程。碱减量在75℃以上时,升降温不宜过快,碱减量之后要加强水洗,特别是热水洗。否则,已降解的涤纶和可溶性维尼纶又粘结在织物上,造成次品。 上柔软、增白工艺:轧车的工作气压应由0.2MPa以上降至0.1MPa左右,并且可用三个固定丝辊来取代烘燥机中的三个弯辊组合体。这样对于消除折皱是非常有效的,但织物在丝辊上的包角不宜大于90°。 拉幅:稀薄织物由于布边紧而阔,拉幅时进布铗困难,而且易脱铗,故拉幅时在防止布边水印的情况下,可予适当喷湿。拉幅一次完成,并防止拉皮边。拉幅时确保2%-4%的超喂,这样有利于成品门幅的稳定。 甩布、落布架:加工设备中的甩布架、进出布辊筒要平整,不可包布,否则易产生纬斜、纬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