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上浆经纱润湿性能的新技术(上)
摘要:以最低的消耗(浆料消耗和能耗)生产可织性最好的浆纱,是浆纱工程追求的目标。预湿处理,高压上浆及电晕处理将有效地提高经纱的润湿性能,从而提高浆纱质量。文章详细介绍了这3种浆纱新技术的机理及其作用。 关键词:浆纱;预湿处理;高压上浆;电晕处理 浆纱技术的发展使浆纱高速成为可能,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经纱在浆槽内浸浆时间的缩短,会影响浆纱的上浆性能,并影响织机的效率和织物的质量。若经纱在浆槽内的浸浆长度为2m,浆纱机速度为40m/min,则浸浆时间为3s;当速度为80m/min,则浸浆时间仅为1.5s。如此短的浸浆时间是很难保证浆液对浆纱的浸透和被覆效果的实现。为此寻求合适的方法,对上浆经纱进行预处理,提高经纱的润湿性能就显得很有必要。下面介绍3种提高经纱润湿性能的主要方法。 1在浆槽前对经纱进行预湿处理 1.1预湿上浆的作用机理 经纱上浆的关键是浸透和被覆。浆液的一部分浸透到纱线内部,用以增大纤维间的抱合力和牢固浆膜的基础,增加纱线强力;另一部分牢固地粘附在纱线的表面,形成柔软坚韧的浆膜,以伏帖毛羽,增加纱线的耐磨性。一般情况下,由于浆液的表面张力较大,而且经纱通过浆槽的时间短,纤维间本身存在空气、棉蜡和油脂等不利于浸透和被覆,所以在混合浆液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浸透剂),以减少浆液的表面张力,乳化棉纱上的蜡质和合成纤维的纺丝油剂等。但生产实践表明:乳化剂的加入对浆膜的形成和浆膜的物理机械性能有影响,而且乳化作用也有限。因此,预湿上浆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预湿上将对纱线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热水对纱线进行润湿,并利用高压排出纱线中的空气,以利于吸浆浸透;二是通过高温水(90℃以上)、适量的助剂,确保棉蜡及纺丝油剂等的乳化,改善纱线表面性质,有利于浆液的粘着和被覆。 1.2预湿上浆装置的主要形式 1.2.1单浸单式预湿 在经轴与浆槽间加装一套预湿装置,经纱在进入浆槽上将之前,先经过预湿处理。预湿槽中设置一根浸没辊和一对轧压辊,用以压出多余水份并粘附纱线表面的毛羽。 1.2.2双浸双压式预湿 预湿槽分为两个独立的浸渍区,每个浸渍区个配置一根浸没辊和一对轧压辊,形成双浸双压式预湿,然后再进行上将。两个独立的浸渍区可起优化洗涤作用。第一浸渍区的轧压辊不仅可以阻挡尘杂,而且可以排出纱线中的空气,进行第一道洗涤,以方便第二浸渍区内纱线吸收充足的水份,延长浸渍的相对时间。在第二道高温洗涤作用后由压力高达10000daN的轧压辊充分挤出所含的水份,以免影响浆槽中浆液的浓度和年度,同时有利于纱线吸附浆液。 预湿浆槽采用蒸汽直接加热,温度及液面高度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轧压辊压力可调,积极传动,回转速度与纱线行进速度同步,以保证纱线的张力一致。为防止预湿经纱行进速度同步,以保证纱线的张力一致。为防止预湿经纱冷却过度而影响浆纱质量,同时避免换批时回丝消耗过多,预湿浆槽与浆槽之间的距离以小为宜。 1.2.3预湿上浆联合机 也称浸喷双压式预湿,它由经纱输入装置、预湿区和上浆装置3部分组成。 (1) 输入装置:动力驱动的输入装置将经纱积极送入预湿槽中,它可以单独调节经纱进入热水时的张力。预湿张力和经纱的退绕张力应适宜,以便经纱吸水并降低伸长率。 (2) 预湿区:预湿区配置一根浸没辊与一对轧压辊,一次喷淋与另一对轧压辊,组成浸喷双压式预湿。该机构先由浸没辊对经纱进行水浴、洗涤,第一对轧压辊将空气挤出经纱。在离开挤轧点后利用喷淋管中的热水对经纱实施喷淋、洗涤,由于喷淋和轧辊钳口产生第二次给湿,纱线能充分润湿,最后通过第二次高压轧压辊(压力10000daN)压出多余水份。由自控装置保持液面高度恒定,由蒸汽加热控制水温,并用溢流方式清除预湿槽中的漂浮杂物,由循环系统将热水输送到预湿槽和喷淋管中。用摆锤式罗拉控制经纱从预湿区到浆槽之间的张力,以确保纱片不松弛及纱线之间的扭结。 (3) 上浆装置:预湿后即进行上浆,采用传统的单浸单压、单浸双压或双浸双压等方式。压浆辊弹性要适当,能对整幅经纱进行横向均匀有效的挤压。 1.3预湿上浆对浆纱质量的影响 经纱浆后强力比未经预湿处理的经纱强力增加15%~20%;经纱表面十分光洁,浆膜完整;经预湿处理后的浆纱毛羽比未预湿处理的浆纱毛羽减少50%;浆纱耐磨能力提高60%;并节约浆料20%~40%,大大降低了上浆成本;织造时经纬纱断头率明显减少;经预湿处理的纱线纱体柔软,便于织机开清梭口,提高织造效率;增加浆料在经纱上的粘附力,减少落浆量;经纱上浆率减低,减少后整理及废液、水处理的费用,相应降低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耗氧量)等指标,保护了环境。 (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