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氨纶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11-18 8:22:08  

我国氨纶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1995年以后,氨纶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产能也出现快速增长,到2001年底我国氨纶企业已经发展到13家,总生产能力为2.51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11.58%。 回顾我国氨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存在三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氨纶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会明显回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氨纶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氨纶包芯纱、包覆纱技术的开发应用,加上氨纶弹性织物的深入开发,氨纶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1995年,我国氨纶市场需求量约为1500吨,生产能力约为700吨;到2000年需求量快速增长到25000吨,产能增长到16800吨,需求量与产能的缺口为8400吨;随后,这一缺口继续增大,预计2002年缺口将增大到20000吨,但到2003年底,由于我国氨纶产能的急剧扩张,预计产能将近8万吨,已超过当年的市场需求量。 我国氨纶市场需求出现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随着纺织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氨纶及其制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也不断涌现,特别是杜邦“棉+莱卡”技术理念的大力推广和逐渐深入人心,引领了现代服装消费时尚的潮流,使氨纶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领域如休闲装、高弹力时装、高档成衣等。一方面,传统应用领域的氨纶用量还在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诸多新兴领域的用量在迅速增长,这正是氨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次,氨纶产品的优良性能及产品开发为其多领域应用提供了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氨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品种单一到品种多样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细旦、超细旦纤维及耐氯、抗菌、抗紫外线、远红外放射、高吸放湿等功能化纤维的开发,为氨纶扩大应用领域、增加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 第三,氨纶市场技术、装备、工艺的逐渐成熟。1998年以前,引进一套年产500吨干法氨纶生产线约需2亿元人民币,目前引进以上生产线大约只需1亿元人民币,降低了50%;而我国自主开发的年产100吨氨纶熔纺生产线,设备投资仅需100万元左右,约为目前引进干法生产线的5%。 设备、工艺技术投资的大幅度下降,迅速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客观上也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尽管我国氨纶市场需求量今后几年还会保持较快增长,但随着基数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逐渐饱和,增长速度会明显回落,并在2005年以后降至10%左右。 氨纶纤维的平民化趋势不可阻挡。 氨纶纤维的平民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二是氨纶产品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其纺织品已经更多地为大众所消费。 氨纶纤维自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杜邦公司工业化生产以来,因其投资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越(主要是弹性优良),产品成本很高,价格更是高的令人望而却步,普通领域应用很少,在化纤中一直保持着“贵族纤维”的地位。但进入2000年以来,氨纶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产品价格一路下跌。 产品价格的下跌虽然给生产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但在客观上却进一步拓宽了氨纶的应用领域,使氨纶应用于中档纺织品成为可能。氨纶现已更多地应用于内衣、针织衫、运动装、休闲装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氨纶的平民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氨纶平民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是应用领域的扩大,最主要的是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明显增加。 氨纶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利润空间会大幅缩减。 使氨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使市场供给的压力明显加大。2001年,中国氨纶产能为2.51万吨,2002年底会接近4万吨,按目前的改扩建计划统计,到2003年底会猛增到8万吨左右,届时,仅仅国内氨纶产能就将超过市场需求量。产能如此迅猛的增长对下游市场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由此来看,前景不太乐观,很可能将出现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从而引发一场更为激烈的价格大战。 在考虑中国产能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来关注一下世界氨纶的产能情况,特别是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况。2001年底,世界氨纶产能为21.7万吨,其中亚洲13.8万吨,占60.8%。而亚洲除中国以外的各国或地区,其氨纶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这都是我们很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韩国2001年底年产能高达6.74万吨,而其国内消费量不足1.5万吨,有5万多吨的过剩产能,主要输出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南美等地。 1998年以来,我国氨纶进口数量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02年会接近3万吨。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氨纶市场继续对外开放是必然的,因此氨纶进口数量的增长可能还会继续。1998~2002年,我国氨纶市场需求量与进口量之间的差距在逐年扩大,但这种扩大的速度要远远低于国内产能的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氨纶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体现在常规产品上,而是全方位的。目前,我国氨纶纤维的差别化水平还较低,因此从世界范围讲,差别化氨纶纤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国外的竞争威胁不仅仅体现在具体产品上,更重要的是国外差别化氨纶的大量进口会影响到国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这一点应引起行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氨纶相关产业政策取向 氨纶作为高新技术纤维,一直是我国化纤发展的重点。在化纤的“十五”发展规划中,氨纶就已明确纳入规划。但规划中,2005年氨纶的产能仅为4万吨,而实际产能在2003年就会突破这一数字。另外,差别化氨纶纤维也列入了“十五”重点开发的化纤新产品范围,主要指20D~40D的细旦及耐氯性、抗紫外线、防老化等品种,新产品应该达到的水平是满足生产体操服、针织内衣、泳衣、弹性时装面料等需要。 氨纶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纤维品种。国家鼓励外商在国内投资建厂,这对整个氨纶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对国内氨纶生产企业来说将是一场强有力的挑战。 规范氨纶进口秩序方面。一是自2002年2月1日起,氨纶已经列入《国家重点工业品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目录》,对氨纶进口实行进口登记制度,一批一证,证件有效期为180天;二是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正在争取将氨纶列入“敏感类加工贸易进口商品目录”。届时,将对加工贸易进口氨纶收取相当于进口关税的保证金。 在氨纶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立足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其生产规模,尽快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目前我国氨纶的平均规模还很小,仅为世界平均规模的40%。但现有的几家较大规模的大企业正在加快进行改扩建,到2003年底,五六家大型氨纶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将会超过1万吨,基本达到经济规模。二是继续调整地域结构,进一步向市场集中。2001年氨纶产能分布中,浙江占34%、山东占28%、江苏占18%、上海占16%,这基本反映了市场引导的结果,但作为中国纺织出口大省的广东却没有一家氨纶生产企业,这也是不太正常的,有必要加以调整。三是要大力发展聚氨酯纤维用原料,调整整个产业链结构。目前氨纶生产的最主要原料PTMEG国内还没有生产,这会极大地限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相关问题及建议 氨纶产能扩张与新增项目的竞争力问题。 近几年氨纶产能的迅速扩张,归根到底是巨大产品利润空间的驱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扩张给市场造成了巨大压力,引起了市场行情的剧烈波动,但不可否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氨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国内氨纶市场需求还会保持较快增长,但日益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也足以使投资者保持理性。现在的新增项目应充分考虑技术含量和合理规模问题,要考虑到投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国内竞争,还应考虑到全球化竞争,特别是如何应付我周边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因此,一些常规产品或规模较小的项目投资要格外慎重。 氨纶的竞争战略与发展战略问题。 从竞争战略上讲,就是成本领先,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合理经济规模、自动化设备生产达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与成本领先相对应的是差异化战略,也可以叫技术领先,它要求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去占领高档的细分市场并引领市场消费潮流。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发展战略,即企业未来向何处去?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向水平方向发展,还是向上下游延伸,走垂直一体化发展道路。我们更应该鼓励后者。因为做到成本领先难度很大,一味扩大规模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而垂直化发展的优势已经被国内外化纤业界许多成功的案例所证实,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行业进入障碍等。更为重要的是向下游整合,可以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加快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这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企业能做到领先对手一步,就意味着胜利已经属于你。 氨纶市场规范与行业自律问题 毫无疑问,今后几年国内氨纶市场竞争会异常残酷,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产能的大量过剩更会加剧这种竞争。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必要时,需要行业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对外要坚决打击走私及变相走私等,适时开展反倾销,以维护市场秩序,争回被非法挤占的市场;对内要及时开展行业自律,不仅仅是价格自律,而是要开展生产自律和发展自律,在生产自律上,粘胶长丝行业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氨纶原料问题 由于氨纶产能的迅猛发展,氨纶原料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氨纶生产用主要原料PTMEG全部依赖进口,这就给我国氨纶的生产发展带来很大隐患。因此,氨纶原料生产及技术的国产化问题迫在眉睫。前不久,我们很高兴地获悉,一是烟台氨纶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合作,现已成功地开发出“九五”国家攻关项目———PTMEG生产技术,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二是BASF公司已经开始筹建在中国上海投资兴建年产6万吨的PTHF工厂以及其他配套原料工厂。 因此,在2005年以前基本解决氨纶生产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已不是梦想。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