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有待提高
丝绸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出口商品,据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各类丝绸产品出口总额为29.73亿美元。丝绸以蚕茧为原料。目前中国桑园面积达950万亩,蚕农3000万户,国家每年投入蚕茧收购款达60多亿元;丝绸工业从业人数达60多万人,产值在700亿元左右。中国丝绸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出口对本行业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作为丝绸出口大国的中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生丝出口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0%以上,绸缎出口占50%以上,丝绸服装出口也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中国蚕丝生产在世界上具有垄断地位,其他国家蚕丝产量不大,或主要供应本国需要(如印度),世界生丝消费主要依赖中国供应。中国丝绸原料性产品出口基本不受配额限制;丝绸服装出口,欧盟国家对有些品种有配额限制,但较宽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配额将逐步取消,关税也将逐步降低。按照W TO多边纺织服装贸易协议的规定,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都将于2004年底以前完全取消。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扩大丝绸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发达国家的纺织、丝绸产品侧重于个性化、流行化、高档后处理的高价产品。中国丝绸则主要是生产、加工中、低档产品,出口附加值很低,创汇率为韩国产品的40%,仅及意大利产品的8%。一条意大利名牌领带创汇率为中国制造的类似领带的10倍以上。过去中国生丝出口较巴西丝每公斤高2美元,现在中国生丝品质不如巴西丝,价格较巴西丝为低。 据了解,原因有:一方面我国丝绸业技术设备落后,如自动缫丝机在中国比重为21%,而日本、韩国和巴西为85%;织绸业、无梭织机在中国仅占6%,而意大利、瑞士和法国则占60%。印染后处理的技术和设备差距更大。国外产品的成本低、质量高。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丝绸出口企业有500多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相互竞争异常剧烈,造成价格低落。 中国加入WTO后,能否做到把挑战变为机遇,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 中国丝绸行业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不能囿于已有成就。丝绸企业要继续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是缫丝、织绸设备及工艺,而且更要注重印染及后处理这些较为薄弱的环节,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精、深、细加工,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和档次。最近,中国纺织协会负责人已提出,中国将启动面料生产工程,以解决中国出口服装的用料需要并提高服装档次。 国外绸缎,尤其是丝绸时装的市场趋势变化越来越快。服装市场的快速反应是世界服装业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丝绸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美国已经做到可以在互联网进行形体订购服装。美国有的服装集团可以做到早上接受定单,当天安排生产,48小时交货。我们的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丝绸印染及服装生产上,使世界服装市场与中国的生产企业相沟通,使生产能随时跟上市场变化趋势,产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时进行,加速生产、贸易和资金周转,做到及时供应市场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出口上,努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电子商务模式,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要求。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创立自己产品的世界名牌,特别是服装的名牌。大力培养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设计师,并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出口丝绸服装的高贵形象。这也是提高出口价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切实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树立中国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应有的地位。(黄建谟)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