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2002年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名单及详细情况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11-4 8:38:13  

王锐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   主要获奖项目: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等。   1.PA6/PE共混超细纤维的开发   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由原料的热性能、流变性能的分析,确定了 PA6/PE共混制备PA6超细纤维的最佳配方及纺丝成形工艺条件;将通常的PA/PE共混组成比(重量比)由50/50提高到65/35,大大降低了成本;共混纺丝添加1%~5%的第三组分改善了可纺性以及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能,剥离后超细纤维的细度明显下降,均匀性大大提高;共混纤维单丝中PA6的岛数大于1000个,剥离后超细纤维的直径小于0.5μm,连续长度大于15mm;溶解剥离过程中加入助溶剂,加快了剥离速度,提高了剥离效果。   该项目经中石化总公司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成果的 先进水平。   2.以高组成比组分构成分散相的共混纤维形态结构控制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共混聚合物两组分的相容性对基体— 微纤型(或称海—岛型)纤维海—岛形成的影响规律;对于完全非相容 体系添加相容剂可对海—岛结构的形成、岛相尺寸的控制及可纺性改善;共混聚合物两组分在纺丝成形工艺条件下熔体粘度比对海—岛两相结构的形成、岛相尺寸及可纺性的影响规律;共混聚合物两组分的体积组成比对海—岛结构形成、岛相尺寸的影响规律;共混聚合物两组分的混合效果及在熔融流动过程中的再凝聚对海—岛结构中岛相尺寸及可纺性的影响规律。   实验数据证明PA6/PE共混体系中,要使最终构成超细纤维PA6与PE以65%的高组成比(现行研究及生产的均为55%)构成岛相PA6与PE在纺丝工艺条件下的熔体粘度比不可低于3.6。这样就定量地为指导生产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3.POY工艺制备高收缩PET纤维   以合成四元共聚酯作为制备高收缩PET的基础原料,保证了它具有 较慢的结晶速度。而后采用了与通常纺丝工艺不同的2800~3000m/m in的纺丝速度制得预取向丝,再配合较高温度、高速的拉伸、加弹工艺 制得DT及DTY潜在性高收缩纤维。调整聚合工艺配方及纺丝、拉伸、加 弹工艺制备热收缩在25%~65%之间的成品纤维。   该项技术转让齐鲁化纤集团公司,生产出切片约1200吨,纤维900 吨,创造了300多万元利税。   李加林浙江工程学院副教授,纺织设计系主任。   主要获奖项目: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   “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一改目前世界各国沿用了一百多年的丝 织设计意匠表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色彩与组织必须完全对应的 原则(在通常意匠设计中,最多只能够表现十种意匠色和组织的变化),利用有限的色丝(经纬丝只需用红、黄、蓝、黑、白五种色)经交织时产生的空间混合效果,实现丰富的视觉色彩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丝织色彩的表现能力。   “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有效解决了一般丝织物无法清晰、细腻 地表现原图案(纹样),通过“系统组织结构组合”使织物能够完美地 再现原作的风貌(如织锦长卷“清明上河图”)。   以上两个项目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其分色成像原理改写了现行教材中 的相关定义,使织物交织色彩(理论值)达到4500种以上(传统工艺中 最多采用15色丝线,达到113个组织显色结构)。项目技术使组织密度 提高数倍,设计制作速度提高功效8倍以上,织机梭箱或储纬器大大减 少,成为世界上首次采用三原色分色原理进行仿真彩色织造的成功案例,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以上项目已获得国家1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分别于2000年5月和2001年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经贸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项目鉴定。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   以上项目技术广泛用于丝织工艺品、服装服饰和装饰面料领域,对 于加入W TO后提高中国丝织品的档次以及加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致力于将我国传统的丝织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有机结合,用全新的织锦工艺制成的“中纺锦绣”真丝织锦画为我国独创。其清晰度及组织密度较传统的织锦画提高6~8倍,色彩表现种类提高10倍,并能在一定的光源角度下显示出奇特的视幻效应,闪现出原作所没有的真丝纤维柔和华贵的光泽以及折射出作品内涵。   潘鼎东华大学研究员、博导。   主要获奖项目:300k g/年粘胶基碳纤维扩试线的研究和工程化。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世界上首次研究了棉浆基粘胶帘子线的脱水、 碳化原理。   该成果的技术价值:世界上首次提出以棉浆基粘胶帘子线为原料的 原丝规格,并首次用来源不固定(美、俄两国对纤维素原料产地、来源 要求极其严格)的国产帘子线研究成功了能适合航天部门要求的粘胶基 碳纤维产品,所有软、硬件技术全部具有原创性,完全属于我国知识产 权。   该项目攻克了僵丝、分丝、低温裂解、高温炉、张力控制及排焦等 六大技术难题,制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   该项目的创新点为:研究了连续化、空气介质低温热解,两段排焦、混合催化剂、稀纬带加工等独特技术,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箱管结合式低温热解炉和高温碳化炉等设备。   1998年将成果无偿转让给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经过设备扩大,在成 果转让四个月后即投入生产,提供合格产品。目前还和一些单位联合开 发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制品;利用化纤厂的次品短纤维制成毡制品,然后 借用本项目中软硬件的优势,开发出高吸附性的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制品。   推荐单位东华大学认为,该项目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碳化后 织布的技术路线,属国内首创,国际先进,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 的社会效益”。   邵惠丽东华大学教授,博导。   主要获奖项目:Lyoce ll(莱赛尔)纤维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Lyoce ll纤维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纺织研究的一大热点。开发Lyoce ll纤维技术新,档次高,污染少,效益好,其技术目前为国外少数几家大公司所垄断。   该项目着重对Lyoce ll纤维的国产化生产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在小试研究基础上,于1999年和2000年先后承担了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产100吨莱赛尔纤维的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产年100吨莱赛尔纤维工艺与设备的完善及纺丝能力的进一步扩大》。2001年国家计委批准《年产1000吨Lyoce ll纤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该项目解决了生产中溶解、纺丝及溶剂回收三大关键问题。2000年、2001年分别通过了上海市委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