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绒山羊舍饲示范工程通过鉴定
内蒙古自治区绒山羊舍饲示范工程日前通过专家组的验收鉴定。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马宁教授说,绒山羊舍饲技术的突破,将使其不再成为生态破坏的“替罪羊”。 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内蒙古一些生态、动物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项目成功探索出了绒山羊舍饲养殖的一套科学技术和模式,成功解决了绒山羊养殖与生态的矛盾,并为我国牧区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思路和技术基础。 据介绍,内蒙古绒山羊舍饲示范工程是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一批专家10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范围的技术示范推广。这一工程2001年启动,内蒙古政府投资了1000万元,在9个旗县设立1130个绒山羊舍饲示范户,舍饲养殖绒山羊17万多只。工程由内蒙古计委、畜牧厅组织实施,由内蒙古畜牧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对示范户在技术服务、资金、物资、试验和种畜等方面进行扶持。主要采取的技术有饲草料加工利用、绒山羊营养调控、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治监测等。 经过一年的实施,这一工程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绒山羊舍饲禁牧后的草场产草量和植被覆盖度均比原来增加1倍以上,项目新增产值1439万元,平均每只羊增加产值84.50元。并且,通过这一工程的成功实践打消人们原先“山羊能不能舍饲”的顾虑,与自然放牧相比,舍饲山羊个体产绒量提高55克,个体产肉量提高16%。此外,在这个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内蒙古已有3.13万养殖户的253.7万只绒山羊实施了舍饲养殖。 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郝诚之介绍说,内蒙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的60%,生产的羊绒制品占全国的70%,在世界羊绒制品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因此羊绒制品是内蒙古最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之一,它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内蒙古羊绒企业的发展,而且与农牧民的增收息息相关。因而山羊不仅不能杀,而且还应该保护。他认为,绒山羊舍饲技术为保护和发展绒山羊提供了科学途径。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