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功能纤维为什么有保健康复作用?
人类将棉花、蚕丝等纺制成布帛,用作衣饰和室内床上用品如床单、枕、被套等已有数千年历史;用化学方法制作人造纤维和化纤再制成纺织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这些制品的主要功能对于人类而言均在于保暖与美化人体和生活,这已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 但是从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内外逐渐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纤维制品,这种新型的纤维制品除了具有前述的保暖和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外,还能对人体产生保健,辅助治疗和康复疾病的作用,因此,在国外(如日本),这类纤维又被称为“生命的纤维”或“神奇的纤维”。 那么,就其结构而言,这类新型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和传统的纤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简要说来,就是在这种纤维中纺入了采用高科技方法制成的,具有特种物理性能的超细的无机复合微粒,这种微粒径平均在0.5微米以下,均匀地分布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化学纤维如涤纶或丙纶中,再与棉纱混纺成面料并进一步作成内衣、裤、袜、护膝、护腰及床上用品等。 人们会进一步问,为什么含有这种微粒的纤维能对人体产生良好的保健、辅助治疗和康复疾病的作用呢?这是因为: 一、具有正常体温的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向体外环境释放着以红外辐射为主的能量。当运动、出汗或体温升高时向外释放的能量就更多,因而人们才需要定时进食和休息以补充所消耗的能源。传统的纤维织物所做成的衣饰只具有让体表热量散发较慢的保暖效果,却不能吸收、保存乃至于向人体反馈人体向外所辐射的能量,只有某些无机材料才具有这种由于谐振所引起的吸收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并同时又经同样的频率向人体反馈所吸收能量的功能,更明确一点说,这种材料所传送给人体的保健能量正是来源于人体自身向外发放并被白白消耗掉的能量;此外,这类材料还能够吸收来自太阳光和人体周围环境所释放的为人体所需要的相当于4—14微米波长的红外辐射能量,这个波段的电磁波又被称为世界上万物的“生命育成光线”;该类材料在吸收这些能量之后同样会将其向人体馈送,使人体受益,因此穿上这样一件含这类材料的衣服无异于随身携带着一台具有保健作用的理疗器具。 二、为什么说4—14微米的红外光线是世界上万物的生命育成光线呢?这是基于大量的对生物机体与红外光线相互使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因为世界上各种生命体(包括动植物)一般均处于从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特殊的生命体例外)其所能吸收的外部电磁波波长范围也就是生命体向外辐射的波长范围,相当于8—12微米的波段,例如人体向外辐射的能量,对应的波长就在9—10微米之间;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也就正好处于这个波段,如果再将世界上各种物质如山川、岩石、海水等一并考虑在内可能吸收的光能对应的波长就相当于4—14微米的范围,因而称此波段的电磁波为自然界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太阳光线中得到的用以“养育生命的光线”的波段范围。 此外,由于这种材料热电效应的催化作用,还可以加大这种能量转化的作用,使得即使在纤维中加入的微粒数量不多,也能够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国外的某些医学专家,如日本的丹羽勒负医学博士等经过研究和临床实践后指出,由于这种“生命的光线”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水分子团产生共振而使分子团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水分子的缔合度减小),在这过程中使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加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中钙离子活性加强,最后导致人体细胞的机能加强,如杀菌的能力、免疫能力均有所提高。 正是由于血液中水分子团由大变小,以及去除了表面污染物质如CO2、SO2、Cl2,使水的活性增加,血液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血液的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此,每个人均可以从自身的甲皱微循环系统在使用功能纤维布后得到改善的实验事实中得到证明。 此外,这种4—14微米的红外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后,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肪),减少了血管内血脂的数量,使血管壁光滑,进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产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改进功效。 丹羽博士还对白鼠体内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进行了研究,发现4—14微米红外辐射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繁殖速度,从而起到抑制癌症病变和发展的作用。从以上这些事例不难得出为什么人们把4—14微米的光波称为“生命的光线”或“神奇的光线”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这类功能纤维制品由于在纤维中加入了这种无机超细微粒后具有明显的改善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康复的辅助治疗功效,因此是一种集保暖、美观、装饰及保健于一体的新型高科技产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 陈汴琨 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鸣皋)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