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遭受多种利空 后市棉价上涨困难
近期,撮合与期货市场双双下跌,并跌破自2006年10月以来的最低,而且近期还有创出新低的可能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是棉纱行情不好,棉纱报价下调。二是纺织资金紧张,现买现卖心态没变。三是农发行还款压力。四是配额近期发放。如此等等,好像所有的利空因素都出来一起打压棉花市场,整个市场一片降声。面对此情景,农发行为了规避资金风险更会加快催交贷款,棉商心理压力增大。于是会出现纷纷降价销售的现象。纺织市场会因为原料的进一步下滑而担忧纱线价格的下滑,将出现积极的让利销售,一种相互作用的滚动下滑现象即将出现。假如真的这样,由此引发出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 一、下游接单不多,上游难有活力。作为棉花的下游用户,棉纺企业近来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今年春节在二月中旬,工厂要考虑工人放大假和节后的“民工荒”,生产计划的安排非常困难,不敢大量接受订单,造成许多订单都“流失海外”,下游工厂对棉花的需求并不高。而且工厂在春节前又有充裕的时间采购棉花,原料库存不紧张。纺纱厂的需求不旺,也就难以拉动棉花价格的上涨。 二、棉企棉商生存问题。棉花市场的高成本、低利润、大风险,已经使一些经营了半生的棉商含泪离去。棉花市场因为存在着高成本、所需资金量大,使得进入门槛过高,资金少的创业者望而却步,大的棉商多依赖金融界的支持。因为棉花的战略地位,又受到国家的关注与支持。这些年的棉花体制改革,体制活的棉花企业规模小,体制呆板的棉花企业规模大。棉花企业步履维艰,缓慢运行。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于是就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国际棉花市场和相对缓慢的国内棉花市场的矛盾问题,棉企适应与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棉企的生存与如何生存受到考验。 三、政策和市场的矛盾问题。棉花市场放开后,国家对棉花经营主体的政策由过去的统购统销变成现在的宏观调控。而这种调控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立足于农民手里的棉花要收上来,并且尽量提高农民的收入;立足于纺织的可持续发展,使棉花市场尽量保持稳定,有利于纺织企业的原料均衡;立足于进口棉的调控,通过进口税率调整和配额限制保证棉花资源供需平衡,同时也尽量保证国内棉花产业少受冲击。对老型的棉花企业给予些政策性的挂账或者是改制成本补贴。但对新兴的棉企和改制后的棉企却没有政策的支持。现在存在的棉企基本分为两类:一是老企业改造过来的,二是农民或者有志于棉花经营的工商户。他们一进入棉花市场,就受到了国内棉花市场体系不完整的制约,受到了市场经济变化的冲击,受到了国际棉花市场的影响。当前的棉企,一方面承受着市场高风险的压力,在市场中战战兢兢的经营;另一方面承担着将农民的棉花收上来保证农民的利益的社会责任。双重责任压在这本来就不成熟的棉企身上,其生存艰难,难以言表。 四、化学纤维的使用量增大抢占了棉花的份额。如果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化纤涨价特别是粘胶纤维的涨价认为是人为的炒作,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化纤生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化纤面料印染后整理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化纤面料(包括化纤与棉花的混纺面料)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需求也就不断增加。这既刺激了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刺激了这类产品的研发,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其结果是市场对化学纤维的需求增加,化纤的供需矛盾在加大,化纤价格的涨势也就超出了常人的预期。刚刚结束的北京面料展上,化纤面料是绝对的主角,就是最好的佐证。 棉花是一季产出四季使用的农产品,旺季要把绝大多数农民手里的棉花收上来,还不能打白条。在资金上金融企业的过高门槛,使得棉企难以进入,拼凑起来的有限资金需要加快周转。经营资金的限制,在棉花旺季收购时尤为突出,收购资金的相对不足和棉花资源的大量上市,不得不使棉企加快周转,而加快周转就出现了收购时的抬价抢购,销售时的让利销售,棉企利润被压缩无几。一些有实力或者有农发行贷款资质的棉企,在收购旺季进行一些储存,实际上承担起了棉花淡季时的原料供应责任。但费用不断高聚,资金周转较慢,又受国家保持市场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还要承担因纺织市场缩小原料库存带来的市场风险。无利润的企业行为怎能维持生存,更不用说发展。面对国外棉商在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国内棉商将如何应对?当棉企纷纷远离棉花市场时,那时的棉花市场将是怎样?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棉花市场需要一股温暖的春风,来拨开往日的愁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