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导致郑棉下跌 阶段性行情主导走势
对上周郑棉行情下行的分析 3月16日,CF705和CF707收盘价格分别为13685元/吨和13980元/吨,较15日分别下跌40元/吨和45元/吨。自春节过后,棉花期货在久盘之际,开始了新一轮下跌,众多利空因素一并释放。截止到23日,期间CF707跌破盘区下沿的强支撑位13965元/吨,并创新低至13815元/吨。在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轮下跌是仓单压力过大和现货面的不景气所致。 资金短缺导致郑棉下跌 在上周五郑棉小幅收涨下,一周中各合约均下跌了100元/吨左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下游市场需求动力不足是郑棉下跌的主要原因,追究到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便是整个行业的资金链问题。 “提前消化仓单。”业内人士陈无恒说,春节前后,在国家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棉纺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大,又由于春节后下游市场一直未能走出低迷局势,让原本在七八月份才体现出来的仓单压力,如今早早的被提前开始消化。他分析,仓单压力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行业的资金问题,下游纱布市场在春节后一直不太好,纺织成品库存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销售压力加剧了资金问题的突出,从而导致纺织企业不能集中大量采购原料库存。单就棉花的资源供求账来看,郑棉不应该出现如此跌势,所以,棉花现货商普遍感到不解。 据了解,虽然春节后,山东、江浙等地部分棉纺企业纷纷提高了棉花接受价,但并没有带动全国棉花市场形势,正3级棉花销售价格较高在13400元/吨,低者为13200元/吨,普遍维持在13000—13100元/吨。目前,春节后上调棉花价格的棉区棉价略有回落,大型纺织企业棉花库存都维持在一个半到两个月,中小型则在1个月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郑棉下跌的原因是,郑棉投机盘小,股票市场的红火吸引了资金,配额压力的释放。资金流失或许可作为影响郑棉下跌的因素之一,但配额的压力影响却显得有点牵强。 本年度以来,纺企用棉主要以国产棉为主,截至2月份,月均棉花进口量为14.5万吨,而且从当前每天SM到港报价看,外棉价格远远高于国内棉价。也就是说,外棉与国产棉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即使关税外配额发放,只是充裕了国内棉花市场资源,对纺织企业采购来说,仍将偏爱国产棉。所以,配额压力影响郑棉一说并不成立。 在横向上,资金压力和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影响着郑棉走势。从纵向分析,本轮郑棉下跌与去年7月份的下跌行情相比有着相似之处。 阶段性行情主导走势 此次郑棉下跌,让许多业内人士不解,在供给决定需求的经济原理中,人们将目光都聚集到了棉花资源的供求关系上。随着近两年外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换算已经不再拘泥于国门之内——国内棉花资源,开始将供求关系放到了国际大环境中,但却忽略了当前棉花市场的特点——阶段性行情。自去年以来,随着我国用棉缺口的扩大,棉花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棉花市场进入阶段性行情。 从郑棉自身和现货面角度看,此轮下跌与去年7月份的下跌行情相比,存在两个相同点,三处不同点。 相同点:一、国内市场上尚有一定的棉花配额没有发放,且国内棉花市场资源阶段性充裕。第一,据《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历史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份,棉花商业库存约150万吨,未使用配额140万吨,一定时期内,国内棉花资源相对丰富。第二,当前,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统计,截至2月份,我国棉花企业库存214万吨,配额未使用量74万吨,在阶段性中,棉花市场资源仍表现为充足。 二、仓单压力大。据郑商所统计,第一,2006年6月26日—30日一周,郑棉注册仓单为4746张(9492吨)。第二,今年上周郑棉注册仓单为5288张(10576吨)。 不同点: 一、现货主体结构不同。去年7月份,大型棉花企业和新疆棉花企业是现货主体,国内棉花资源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当前,棉花资源主要分布在具有农发行资金的棉花企业手中,且棉花企业囤棉力度都较往年大大减轻。 二、纺织购棉主要对象不同。去年由于外棉价格低于国产棉价格一直在2000元/吨左右,纺织企业青睐外棉,主要以使用外棉为主;当前内外棉价差缩小,国产棉价格低于外棉当港完税价,纺织企业用棉主要以国产棉为主。 三、时间不同。去年7月份处于年度末期,阶段性市场行情中可变和影响因素基本出尽;当前处于年度中期,市场中可变和影响因素较多。 由上可见,阶段性行情主导后市走势。在阶段性行情下,当前郑棉市场已经提前步入去年7月份行情中,单从纵向时间——年度和横向空间——全球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以正确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市场形势,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分析当前行情与去年7月份行情不同之处的变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