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棉花产业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湖北省是全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北省分行把支持棉花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强化信贷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为湖北棉花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支持棉花产业的发展中,我们较好地处理了五个关系。 一、拓展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关系 湖北是棉花生产大省,棉花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棉花生产关系到全省数万棉农的切身利益,涉及全省数万纺织工人的就业。虽然棉花收购退出了政策保护,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信贷支持与防范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不仅影响湖北优势产业和我行传统业务的发展,还会给新业务发展,特别是湖北政治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从政治和政策的高度,牢牢把握棉花信贷支持的命脉,提出把湖北棉花作为我行支持的重点,在信贷工作中像支持粮食信贷一样不放松管理,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而出现给农民打“白条”,影响农民卖棉种棉的问题。在巩固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平稳推进新业务,使传统业务与新业务和谐发展、共同壮大。近年来,我行棉花信贷投放不断增加, 2006年全省新棉收购贷款投放29.79亿元,支持收购524万担,支持份额由2005年的56.1%,上升到2006年的58.23%,支持收购创近年历史最好水平。 二、执行国家政策与自觉运用市场规律的关系 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做好信贷服务,是棉花市场化收购最典型的特征。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我们在棉花收购中坚持和把握了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棉花市场的调研,把握棉花市场的动态。 二是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帮助和引导棉花企业正确分析新棉收购市场。通过及时发布国际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和周边市场及棉花主产省份市场动态,使广大企业了解当前棉花市场变化。根据外棉到岸价确定皮棉收购的警戒线价格,定期向各地下发当前籽棉收购价格折算对照表,为籽棉收购提供依据。 三是坚持实行分类管理,正确把握贷款投放时机。2006年我省新棉收购工作较为复杂。由于气候干燥,新棉上市较往年提前半个多月,收购开秤时价格居高不下,最高时达到了5.8元/公斤以上,政府、企业希望农发行尽快进行信贷投入,而此时贷款风险非常突出。面对来自政府、企业、棉农、市场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为了支持新棉收购,帮助农民卖棉,省分行决定对新棉收购在全省不搞“一刀切”的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支持企业入市收购。凡在价格警戒线范围内的可以启动棉花收购,对超过警戒线的不予支持,否则,将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在省分行正确和有力的政策引导下,各地收购工作十分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收购价格开始回到合理的价位水平。 三、方便农民售棉与坚持贷款条件的关系 妥善解决农民卖棉,给农民提供方便的售棉服务,是信贷服务的又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面对新棉信贷政策的重大调整,贷款条件要求高。一些条件不够的企业,可能失去贷款的资格,部分地区因企业资格的问题,而引发收购网点布局的困难。特别是湖北农民种棉区域广、生产面积大、收购任务重,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收购布局的问题,可能对农民售棉带来影响。为了把方便农民售棉与坚持贷款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区域性的“售棉难”的问题,我们从选择和培育市场主体入手,解决农民售棉难。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培育多元化收购主体,将信贷资源配置到效益好、信誉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中。二是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入市收购。三是支持实力强大的棉花企业跨区收购。四是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已制定改革方案,并且当地政府承诺对企业改革改制和企业经营负责的供销社未改制企业,我们也给予了贷款资格。 四、扩大信贷投放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众所周知,棉花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虽然棉花市场早已放开,收购主体多,但除了农发行提供收购资金贷款外,商业银行一般未涉足,农发行仍然是棉花收购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在处理如何适应棉花产业的发展、执行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扩大信贷投放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坚持从大局出发,不能因为强调风险而减少信贷投入,造成区域性的农民卖棉难问题发生;又不能忽视棉花产业的风险因素,而降低贷款条件,放松贷款管理,造成经营风险和损失。因此,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范信贷风险。一是坚持企业自筹资金、风险准备金和风险担保金管理,要求企业在收购前必须到位“三金”;二是坚持核库供贷管理,在企业自筹收购皮棉成夹入库后,根据企业库存进行贷款;三是坚持第三方库存监管和仓单质押管理;四是坚持棉花贷款结零制度;五是把好销售资金回笼关。 五、农民利益与促进棉花产业长远发展的关系 近几年,湖北省棉花生产呈现了“一高一低”、“一增一减”和“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即棉花市场价格一年走高,一年低迷;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一年增加,一年减少;农民种棉的积极性时而高涨,时而消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种棉收入的增加,也严重妨碍了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棉花产业“大起大落”的怪圈,除了受国际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外,还与我们对国际、国内市场认识不足,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棉花产业链条太短,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棉花信贷中,我们通过适时的信贷投放,保持市场稳定和棉花合理的价位,以减少棉花市场波动;通过支持产业链条的延伸,形成棉花种植、销售和加工等环节的连接机制,增强棉花产业抗风险的能力;通过支持科技兴棉,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棉花单产;通过定单收购、合同收购,解决棉农售棉问题;通过纺织企业委托购销企业收购,收购加工联营,扩大企业经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传统购销企业,促进产加销一条龙。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