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效应日益淡化 棉价将以平稳为主
回顾近年来的棉花行情,每年春节前后都是棉花价格大幅涨跌的时候,棉商带着对棉价的太多期望过完了2007年春节。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市场对棉花价格走势的讨论将再次成为热点。笔者从政府、棉商及加工企业、纺织企业、棉农各主体的现状作以下分析,或许会对读者判断行情有所帮助。 一、政府各种政策以平稳棉价为目的。2006年末到2007年初,政府关于棉花方面的政策及言论密集出台。棉花的“政策市”特征明显,所有政策的出台都传达出政府的调控意图:稳定棉价、保护市场各方的利益。 1、滑准税政策的调整降低了国际棉价波动对国内棉价的影响,并适当降低了进口棉价格。 2、收储新疆棉起到了促销新疆棉并在一定时间内稳定棉价的作用,政治因素较浓。有一定的托市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30万吨棉花收到了国库,短期内缓解了对市场的压力,但仍是期末库存的构成因素,是市场的隐性供应。 3、配额政策起到适当抬高国产棉价格、促销国产棉的作用 ,不会使国内棉花形成缺口。 二、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过剩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 ,发行资金回笼压力会对棉花价格产生很大影响。据业内专家预计我国棉花加工能力是产量的5倍,是用棉量的3倍。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进行,400型打包机逐步推广,国内棉花加工能力仍然在上升。严重过剩的加工能力,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并形成一种现象:加工企业以5倍于棉花资源的购买力把棉花收上来,再卖到相当于自己五分之一购买力的纺织企业。致使近年来多数集中收购期棉花价格都是该年度的最高价格,而棉商的棉花是从加工企业购买来的,成本会更高。这种扭曲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市场形成,最终也要由市场解决。这种情况是造成棉花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也是集中收购结束后棉价不会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2月初青岛会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年度农发行收购量达到了6970万担。 目前各省农发行贷款的棉花已经销了10%左右,个别销售量达到30%。”即当前占有发行资金的棉花为280万吨左右。会上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说,到12月底国产棉资源有360万吨。可见占用发行资金的棉花占全部资源的78%。发行的任何举动都会对棉花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春节过后的3月底将是发行回笼资金的关键时期。 三、纺织企业保持低库存或将成为常态, 纺织行业的数据暴露出问题。 棉花企业将长期成为纺织企业的大仓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宏观调控会抽减纺织企业的资金;二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会降低进口棉价格、使纺织企业不敢接长期订单;三是信息与物流的高速发展使市场资源透明化,纺织企业能随需随购、随购随到;四是纳入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员工合法利益,激励员工主人翁精神。该体系会提高纺织工业的人工成本,降低其用于存货的资金量。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近年来棉花企业盼望的纺织企业集中补库始终没有出现。 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达1439.92亿美元,与2005年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金额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这一组数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大大超出原先普遍预期的15%。其中深圳的纺织品出口出现了超常增长。深圳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6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8.65%。而去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率仅25.1%。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姜哲在通报会上明确表示,深圳服装出口激增现象,属于“在利益的驱动下,骗取配额”。这种现象在四川、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出现,全国究竟有多少家尚未最后统计。深圳现象暴露出纺织行业的数据问题:出口量、纺纱量、纺织用棉量等到底有多少水分,为什么棉花年年喊缺口却年年没缺口,都是市场难以解开的结。 四、收购已基本结束,棉农对市场影响有限。 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到2007年1月底国内籽棉收购进度为92%,收购已接近尾声,棉农对本年度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明年的种植意向目前看基本以平稳为主。 综上所述,虽然棉商对节后棉花价格有太多的期待,但从整个产业链及政策的作用来看,棉花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配额增发前仍然会以平稳为主。虽然每年春节都是棉花价格的拐点,但其涨跌幅度却日益缩小,棉花价格的节日效应正在淡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