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企业岂可“三震出局”
相比股市上的“黑色星期二”而言,国内棉花期货、撮合节后第一周的下跌幅度也让广大交易商跌破眼镜,至3月1日,二者的跌幅分别接近150元/吨、200元/吨(自25日开市起,主体合约分别为CF705和MA0705)。由于电子盘的突然“跳水”,打乱了很大一部分多头持货待沽者的想法,开始担心被空头“三震出局”;由于电子盘的连续逼空,棉花现货也面临下滑压力,人们害怕期货和撮合推动现货连环探底,三级棉再度跌至12500元/吨以下。目前技术流派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郑期要出现“双底”图形,预示此轮下滑行情已接近底部,3月份将有一轮反弹行情出现,多头将有彻底解套放生的机会;其二认为由于配额政策还没定,再加上郑期持续减仓,技术图形呈双肩下跌形,因此后市期货和现货倒挂的现象将加剧,一部分多头将被“三震出仓”。节后,总体看股市大幅震荡,吸纳很大一部分资金;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原油强势反弹,使资金流向比较分散;棉花现货市场又迟迟不见活跃迹象,棉企业不急于卖,纺企不急于买。某棉商在一系列不确定政策和回笼贷款、纺企资金、销售状况等等因素下,认为电子盘节前的高点已经出现,本轮探底尚未结束,最终现货将在撮合、期货和下游棉纺厂随用随买策略的打压下提前下跌,2006/2007年度的整体基调是弱势盘整,行情上无动力,下有支撑。虽然有配额和其他利空因素的影响,两个“风向标”全面倒挂,但笔者仍不看空棉花后市,现货三级棉三四月份第一目标仍划定为13500元/吨,本年度的高点仍为14000元/吨以上,14200元/吨是临界点。 一、滑准关税下的棉花进口配额可能在三月份下发,且下发数量可能是一次到位。1、在国家有关部门看来,棉农有了良种补贴,新疆棉出疆问题已经解决,轧花厂囤棉量春节前大幅下降,棉纺厂迫切需要一定数量的配额作储备,追发配额的条件已成熟,符合国家3月份前不增发的承诺。2、一些省份已经开始执行400型大包棉同进口配额挂钩政策。据了解,统计日期是自2006年9月—2007年2月,采购的必须是在纤检所有登记的400型轧花厂的大包棉,申报截止日期是3月20日前。这说明国家会把配额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配额与400型大包棉挂钩,另一部分直接下发给棉纺企业。3、国产棉的大量提前消耗,使得配额下发期越向后推,外棉抢夺定价权的风险越大,棉纺厂采购选择机会下降,也不利于棉纺厂配棉;国家又担心发放期过晚,影响到农发行贷款的准时、足额回笼,进而影响2007/2008年度的籽棉收购价格,与“三农”政策相违背。 二、良种补贴政策在各省份已紧锣密鼓展开,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省份已先后发文,与前期宣传有所出入的主要是“新疆一亩棉田也是15元,而非有关媒体上刊载的10元/亩,在总额5亿元/年不变的前提下,良种补贴面积有所下降(按规定,各产棉大县良种补贴的条件是至少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目前讨论的焦点是这部分补贴直接给棉农(像粮食补贴)、补给良种公司,还是由各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双方实施。从调查来看,各方倾向于由国家补贴给种子公司,变相让利给棉农这一措施,良种的确定需要公正、公平、分开三原则。各方认为良种补贴的优点在于:1、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扩大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对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也有一定帮助;2、购买补贴种子将会增加农民的种子安全感;3、种子市场将会变得有序。 三、是否再度收储30万吨棉花成了近日业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笔者的看法是在外棉价格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国家应该用1%关税甚至零关税加大进口棉数量作储备,为后市国内供应“青黄不接”时期作准备。据传言,近日中储棉同几家国外棉商签订了采购30万吨棉花的合同,分批供货,但随即有关部门否认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国内棉花供应有刚性缺口存在,后期美棉将占据国际棉花出口市场(印度S—6棉产量大概40—50万吨,澳棉不足30万吨),续期和国际棉价上涨的条件逐渐成熟,无论从保护国内棉价稳定、棉农收益稳定,还是棉纺织企业的成本风险、出口竞争力的角度,国家有必要放弃这部分税收,加大国储力度。FC index M级棉3月1日的报价为61.86美分/磅,折合1%关税下港口提货价12249元/吨,滑准关税下的港口提货价则为13322元/吨,二者相差1000元/吨以上。前者与同级其他国家棉提货价相差600—800元/吨。 对于后市棉价的走向,节后看空的人数上升,主要担心集中在配额和人民币升值、下游棉纺织企业的消费能力上,再加上准备金率上调,加息的可能性增大等等。笔者认为现货的启动将是期货和撮合的主推力,在3月中旬前现货市场都将处于冷淡、等待阶段,但棉纺企业的需求是刚性的,是持续上升的,棉花行情的反转只是个迟早过程,笔者觉得交易商和购销企业过分夸大了增发配额和农发行资金三月底还贷的压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