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棉机换非洲棉花 促进中非易货贸易
林乃基委员提案建议优化棉花进口结构,促进中非易货贸易 从2003年《关于加强棉花加工能力宏观调控的建议》到2006年《建立棉花发展基金、实行棉花最低保护价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一直关注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关心着全国4000多万户棉农的生计和希望。在本届政协的任期内,他的提案和建议包括“要善待棉花,各级政府要像对粮食一样关心棉花”,“中国棉花产业的安全问题”和“支持棉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脱酚棉籽蛋白”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棉花产业的方方面面。今年,他又带来了《关于建议单列进口棉花配额,专项解决中非棉机、棉花易货贸易的提案》,这一提案直接关系到我国棉花进口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安全,关系到中国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题。 据林乃基委员介绍,自从2000年棉花放开经营后,民营资本、外资企业和纺织企业纷纷进入棉花收购加工领域,棉花加工企业数量由改革前的40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18000多家,直接刺激了棉花加工机械设备的生产,全国棉机企业由上世纪末的十几家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家。从国内几个主要棉机企业的销售情况看,棉机销售同比降低了20%—30%,众多棉机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竞相杀价,挤压了利润空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以中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的邯郸棉机有限公司、南通棉机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棉机龙头企业,开始瞄准海外棉机市场。非洲、南美的巴西、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等产棉国都成为中国棉机看好的市场。 林乃基认为,中国棉机企业加强对上述地区的市场开拓,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为棉机销售寻找新市场那么简单。上述地区尤其是非洲,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区,他们对我国的棉花加工设备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又存在着资金短缺,近期融资困难,无法购买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纺织加工能力普遍欠缺,需要出口的棉花资源恰恰是我国纺织加工急需的原料。因此,在上述地区开展棉机与棉花易货贸易的潜力巨大。他建议,当前可首先从开发非洲棉机市场入手,搞好中国棉机与非洲棉花的易货贸易,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南美、中亚六国和南亚次大陆等产棉国。 林乃基指出,与上述国家间的易货贸易将有助于优化我国棉花进口结构,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同时,也符合我国控制对外贸易顺差的政策。据了解,我国目前的棉花进口存在着对美棉依赖性较大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用棉的战略安全性,亟须进行棉花进口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进口多元化。而棉花生产潜力巨大的非洲正是可以利用的良好资源。 鉴于我国目前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体制,林乃基在提案中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在优惠关税进口棉花配额内,单列2万吨进口配额,专项用于中非棉业的易货贸易和中非合作棉花产业化项目生产棉花进口。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