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重温国家发改委2006/2007年度棉花工作部署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7-3-5 15:42:08  

2006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农发行等部门在2006/2007棉花年度开局之时,联合召开了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作了题为《正确分析形势做好2006年度棉花工作》的报告。 该报告清晰地对2006/2007年度的棉花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抓好新棉收购,稳定棉花市场 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棉花质量 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满足市场需求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如今,新年度的新棉收购工作基本结束,棉花春播即将开始,国家在此年度根据年初的精神实施了哪些政策,而这些政策将会对整个年度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年初的报告精神,又有哪些政策有可能出台并对市场进行干预?当我们此时重新解读当时的政策,或许会比开局之初的认知更加深刻一些。 一、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切实抓好新棉收购 具体部署: “广大棉花经营企业要吸取2003年、2005年的教训,理性入市,科学定价,避免盲目抬价,切实规避市场风险。中国棉花协会和棉纺织行业协会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要鼓励籽棉收购市场的竞争,取缔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按照择优选贷、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在统筹考虑各地产量和贷款企业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收购资金供应点,积极支持新棉收购。继续鼓励商业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棉花收购信贷业务,增加棉花收购资金供应渠道。” 解 读: 此项工作部署在“理性入市”前提下提出了“鼓励籽棉收购市场的竞争,取缔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的思路。2006年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对《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棉花收购资格认定,这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是过渡时期,2006/2007年度的新棉市场个别地区依然存在打击所谓的“无证棉贩”收购棉花的行为。“取缔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也是难以完全做到,在收购前期,鲁西南部分村镇的棉农就曾因为当地没有棉花收购者进入新棉市场,而其他地区的棉花收购者又不得进入,造成“卖棉难”问题出现,正常的流通秩序在一些地方遭到人为破坏。发改委提出“鼓励籽棉收购市场的竞争,取缔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是对新的《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的“放开收购,管住加工,符合规划,允许过渡”的原则的重申,在2007年必将坚持贯彻下去。因此,2007年新棉上市前,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甚至短期内的收购混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防范措施。 此项工作部署还对农发行做了具体要求,提出“在统筹考虑各地产量和贷款企业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收购资金供应点”,从今年整个新棉收购过程中不难发现,农发行这个年度缩小了贷款发放的范围,但对部分大型企业提高了放贷额度。结合发改委的报告,农发行这样的贷款发放方式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完善下去,企业在2007年的新棉收购资金储备上必须开拓多种渠道,防止出现2006年资金不到位而引发的新棉市场收购停滞现象。棉花企业必须对发改委提出的“鼓励商业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棉花收购信贷业务”有充分的认识,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国有政策性银行要逐渐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思路,对于已经融入市场经济的棉花企业来说,政策变思路一定要变,能早变则不晚变,多条腿走路远远快于单条腿走路,风险也要相对小一些。 二、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具体部署: “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广大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要对棉花市场的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密切关注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变化,谨慎确定入市收购价格。二是规避市场风险。要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三是促进棉花经营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我国的棉花企业经营比较分散,个体规模不大。要鼓励棉花经营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降低营销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四是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强监管。对使用农发行贷款收购的棉花,要督促企业加快销售,确保资金安全。” 解 读: “增强风险意识”、“理性入市,科学定价,避免盲目抬价,切实规避市场风险”,在发改委此次报告的前一、二项工作部署中,都把企业理性经营做为具体工作的基础,可见保持市场理性运转是国家对棉花市场的一个基本要求,一旦2007年棉花市场出现不理性的苗头或者现象,国家很可能进行政策干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棉花企业“赌一把”的心理一定要彻底抛弃。 “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虽然郑交所在2004年6月就已经开展了棉花期货交易,但是由于国内棉花企业依赖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内部期货专业人才也比较缺乏,有不少企业两年多来一直没有参与期货交易或者略有涉足。再加上,由于开展时间较短,棉花期货交易还不是很完善,期货所具有的套期保值等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企业的认可和使用。但不可否认,期货交易将是棉花交易的一条新的途径,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发改委在此次报告中重提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是对期货市场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是对棉花企业交易方式的一个引导,棉花企业必须克服种种不适和困难,使新老交易方式相结合。 当前,我们的棉花企业正处于“大洗牌”的过程中,有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倒下,也有一部分企业风生水起,兼并重组这个老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新提起。这将是近一两年棉花企业之间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对于步履维艰的企业来说,选择兼并重组应该比死顶硬扛更好一些。 “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强监管”,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原则,无疑,这项规定在今年也将继续坚持贯彻下去。 三、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 具体部署: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防止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坚决取缔小轧花机、土打包机等非法加工设备,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行为。对销售或购买非法加工的棉花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要依法加强棉花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强收购加工环节质量监督管理,打击掺杂使假等质量违法行为。要引导农民按照棉花质量,切实做好籽棉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工作,保持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切实实现优质优价,以增加收入。要继续贯彻原国家计委等五部门《避免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过程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暂行规定》,加强检查督促,抓好排除异性纤维工作,切实降低异性纤维含量。我国棉花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棉质量问题屡屡发生,要加强对进口企业的指导,完善合同条款、加强质量检验、及时追索赔付,提高企业国际贸易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解 读: 此项工作重点在于棉花质量上,“三丝”问题一直是国产棉的劣势所在,也是与外棉竞争的软肋。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这是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执行的规定。融入国际市场的棉花企业经过这几年的打磨,也都已经深刻感受到了质量对企业生存的重要。 其次是外棉问题,随着我国纺织企业用棉量的增加,进口棉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加,但与此同时,不少外棉出现了质量、重量问题,发改委在提醒纺织企业谨慎交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外棉问题的关注。 四、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具体部署: “要综合运用储备、进出口、信贷等手段,保持棉花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维护市场的稳定。要科学预测国内棉花市场需求,准确统计国内棉花产量,合理确定棉花进口配额发放数量,努力为企业创造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着农产品收购贷款发放的责任,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要合理确定棉花贷款支持上限水平,引导棉花企业规避市场风险;要督促企业均衡销售,及时归还贷款,保障资金安全。组织好铁路运输是做好新疆棉销售工作的关键。”其中特别强调了新疆棉的销售问题。“新疆要充分发挥棉花生产的优势,克服运距长的劣势,引导广大棉花经营企业切实加强市场营销。” 解 读: 棉花市场对国家宏观调控非常敏感,储备、进出口、信贷一直是国家稳定棉花市场主要的调控手段,“综合运用储备、进出口、信贷等手段,保持棉花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维护市场的稳定”,在2007年依然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调控,其中,棉花企业最应该注意的是进出口,一定要理性分析大市场的供需关系,不要因为某一时期进口或者不进口棉花、进口多或者少的问题而只考虑市场短期行为。 棉花贷款支持上限水平的制定依然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信誉等级评定也将是近几年不会改变的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疆铁路运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棉销售的主要问题之一,2007年,国家相关部门依然会与铁路部门协商,努力增加运力,加大新疆棉外运力度,为新疆棉销售创造必要的条件。该报告特别对一个地域的棉花销售工作做出强调,国家对新疆棉花的关注可见一斑。报告中提到:“要通过供需见面会、推介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新疆棉的宣传,扩大新疆棉的影响,提高新疆棉的知名度。要加强与使用新疆棉的纺织企业的联系,加强售后服务,定期拜访客户,按照客户需要改进生产,提高品质。要把棉花销售的重点放在内地,把棉花的仓库建在内地,靠近市场,就近销售。棉花购销双方都要重合同、守信用,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信任的稳定的购销关系。”这些将是国家今年解决新疆棉销售问题的一些途径。在新疆棉销售严重受阻的时候,不排除像2005年一样出台相关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保障新疆棉农和棉花企业的利益。 五、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继续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具体部署: “一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在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降低加工成本是提高棉花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一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郑州棉花期货交易的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吸引企业进场交易。要办好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鼓励交易市场之间的竞争,逐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三是积极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四是发展棉花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引导农民组建棉花生产合作社,提高棉花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以资产为纽带,鼓励棉纺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合作社的联合,积极探索多种组织形式的棉花产业化发展路子。” 解 读: 2007年供销社所属棉花经营企业的改革依然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棉花收购、加工的特点,改革用工制度,少用长年工、多用季节工,并在棉花经营淡季开展多种经营,降低棉花加工成本。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中一项艰巨而有深远意义的任务,发改委再次强调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表达了国家对此改革的信心。虽然部分参与改革的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2007年国家将从金融、运输、设备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参与改革的企业的需求。 虽然今年国内棉花产量有了很大的突破,创历史新高,但是国内棉纺产业棉花供给不足仍将长期存在。相关分析表明,今年全球棉花产量普遍走好,棉花价格下降。“外棉威胁”似乎降低,但同期相比中国进口外棉量仍逐年上升,已经占年用棉量的40%。盲目压制外棉进口只能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只有合理引导国产棉走产业化路线,增加棉花种植补贴才能真正促进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对2006/2007年度的棉花工作做部署时,再次强调了棉花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清晰的思路,这不仅仅是棉农的事情,更是棉花企业的使命。走产业化道路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会成为今年棉花工作的短期重点,但谁先与棉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谁就能成为赢家,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六、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促进纺织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具体部署: “我国纺织业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健全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纺织品商业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增强出口产品的适应性。积极培育国产品牌,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档次和竞争力,使我国逐步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做好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解 读: 近几年,面对机遇的中国纺织业同样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来自世界各国的反倾销压力,一度让中国的纺织企业感到无奈,但是一个纺织大国是不会在短期内被这样的压力打倒的,不少的企业开始反思和改变经营思路,有的企业选择了“走出去”办厂,既规避了来自国际市场的限制,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发改委此次报告对“走出去”办厂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出口纺织企业去境外办厂将成为一个趋势。 七、发改委年度初工作部署之扶持发展国内棉花生产 具体部署: “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要研究完善扶持我国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和质量,促进棉农增收。国家将继续支持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并加大黄淮海、长江流域优质棉基地县投资力度,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棉花节本增效技术,加大对新疆棉花种植滴灌技术推广的投入。要加快棉花优良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工作。” 解读: 新近出台的棉农直补政策印证了国家“促进棉农增收”的决心和力度。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弃棉从粮”农民的选择,使棉花种植面积相对得到稳定。 发改委对科技植棉的强调,确定了今年棉花增产的重点仍然放在单产上 《正确分析形势做好2006年度棉花工作》部分内容回顾 国内棉花市场将进入长期供不应求的时期—— 2002年以前我国棉花是供大于求的。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和2005年起取消全球纺织品配额,为我国的纺织工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2-2005日历年度,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分别增长15.9%、30.3%、21%、20.6%;纱产量分别增长11.7%、15.8%、31.2%、11.5%;消耗的棉花分别为600万吨、680万吨、880万吨、970万吨。2002年开始,我国当年棉花产需出现缺口,棉花进口逐年增加。2002-2005日历年度棉花进口分别为18万吨、87万吨、191万吨、257万吨,今年1-8月进口303万吨。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纺织工业仍将继续发展,国内棉花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 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棉花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种植棉花的农民有1亿多,棉花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在增加棉花进口、促进纺织发展的同时,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一是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对2004年以前的棉花进口准入量达成了协议。此后的棉花进口准入量留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解决。在世贸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尚未达成协议之前,2005年以来,我们继续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按照国内产需缺口发放配额,控制进口数量,以防止过量进口冲击我国的棉花生产。二是对增发进口配额实行滑准税。近两年来,对增加发放的进口配额关税采取滑准税的方式,提高进口成本,转移了纺织工业部分效益,保护农民利益。2005年进口棉成本不低于12100元/吨,2006年不低于12950元/吨,有效地防止了进口棉花对国内棉花价格的冲击。三是进行价格引导。国家在棉花播种前发布新棉收购价格预测信息,在新棉上市前农发行制定收购贷款支持上限,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保证了农民种棉基本收益。四是运用储备手段调节市场。2004年棉花丰收,国家及时公布11500元/吨(后调整为12000元/吨)收储价格政策,抑制棉价下跌,促进市场棉价回升。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棉花收购价格总体趋升。据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统计,2001-2005年棉农种棉现金收益(扣除物质投入等费用后,含人工成本)分别为410元/亩、593元/亩、832元/亩、615元/亩和782元/亩,也是稳步增加的。 努力发展国内棉花生产和根据需要组织棉花进口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五”时期,为了发展国内棉花生产,满足纺织工业需要,国家采取建设棉花生产基地、改良棉花品种、改善灌溉条件、在新疆地区推广“矮、密、早”和膜下滴灌等技术,扶持国内棉花生产。“十五”时期,我国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7454万亩,平均产量543万吨,平均单产72.8公斤/亩,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5.9%、26%、8.7%。今后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国内棉花生产的力度,研究建立符合WTO规则、有效保护农民利益、防止棉花生产大起大落的长效机制,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但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实际需要看,靠国内生产发展难以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国内棉花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根据国内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好棉花进口,将是今后棉花总量平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内棉价不能与国际市场棉价背离过多是保持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纺织大国,也是原料进口大国和产品出口大国。我国纺织工业所需原料近一半来自国际市场,棉纺织工业的产品近一半销往国际市场。2005年度我国棉花消费量接近世界的40%,棉花进口量也接近世界贸易量的40%;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的24%,如按数量计算占比会更高。我国纺织工业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与欧、美等国比较有明显的优势,但又高于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等国,近年来纺织工业已有向这些国家转移的迹象。从扩大就业考虑,我国仍应鼓励纺织工业的发展,鼓励纺织产品和服装出口。保持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纺织工业发展、也是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棉纱的成本中,棉花成本占70%,劳动力成本只占10%左右。如果国内棉花价格长期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必将抵消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导致棉纱进口增加,国内纺纱企业也将逐步将工厂转移到境外,从而抑制国内棉花价格的提高;而国内棉花价格长期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也将抵消我国的棉纱、棉布及服装生产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影响出口,造成国内纺织工业的萎缩,最终会影响就业和农民增收。因此,我们要协调平衡好保护农民利益和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关系,既要保护棉农的利益,又要使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能够出得去,从总体上保持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