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上市凸现理性 深层问题不容忽视
2006年,我国棉花产量创出了历史新高——670万吨,这自然是令人振奋的。或许是因为资金有限,或许是因为大丰收,本年度新棉收购显得比2005年理性,没有出现哄抬收购价的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新棉收购量已超过预计产量的8成。 新棉收购新局势 从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国累计收购皮棉538.8万吨,同比增长17.8%,占预计棉花总产量的80%。其中一些主产省,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收购工作已接近尾声,收购量超过预计产量的90%;山东、河北、河南收购进度也有所加快,收购量超过预计产量的70%;新疆全区共收购新棉177万吨,占预计产量的77%。 从收购价格上看,虽然不像2005年那样,各棉花经销商对国内棉花销售形势过于乐观,纷纷哄抬收购价,抢购棉花,但实际收购价格也不低。2006年9月,新棉刚上市时,新疆籽棉收购价格为2.6元/斤,折皮棉600元/担左右;内地籽棉收购价格为2.8元/斤,折皮棉收购价格650元/担。之后价格有所下跌,但属于正常回落,到年底又开始小幅上升,2006年12月,国内标准级籽棉平均收购价格在2.7元/斤左右,部分地区超过2.8元/斤。 新棉的销售价格也有一个小幅波动的过程。2006年9月,新棉上市后,销售价格曾一度走低,但进入11月份以来,就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行情,到12月份这一行情仍在延续。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328级棉花12月1日为12736元/吨,12月31日为12857元/吨,12月份均价为12797元/吨,较11月份上涨146元/吨,涨幅为1.2%,较上年同期下跌1348元,跌幅为9.5%。与此同时,进口棉花价格也在上涨,中国进口棉价格指数(FC IndexM)12月份均价为61.21美分/磅,按1%关税折人民币12325元/吨,低于国内328级棉花472元/吨,按滑准税计算折人民币为13006元/吨,高于国内328级棉花209元/吨。 深层次问题需解决 2006年棉花的大丰收,除了由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单产外,更与农民的植棉积极性提高有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去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5年由于棉花需求增加,收购价格提高,平均收购价格650元/担,比上年提高了20.4%,农民因价格提高增收132亿元。也正因此,2006年植棉面积创纪录地达到8000万亩。 棉花收购价格的走高虽然提高了棉农收入,但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销售价格的走高。加上加工、经营成本较高,使得我国棉花价格长期高于国际价格,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棉花的销售,2006年国产棉的滞销就是例证。棉贱伤农,棉贵又伤纺织行业,折中的办法就是实行植棉补贴。目前,实行植棉补贴似乎已成为棉花和棉纺两大产业共同的呼声,这样既使得我国棉价能与国际接轨,降低纺织企业生产成本,又能保证棉农收益,促进棉花生产。 2005/2006年度,新棉上市时收购价格的快速上涨及随后的国产棉滞销,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棉花加工及流通领域的弊端。本年度新棉收购虽然趋于理性,但加工能力过剩、经营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导致僧多粥少,哄抬棉花收购价格,增加市场风险,而且经营成本较高,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此外,一些非法加工的行为使得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给纺织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现在,国家正鼓励棉花经营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同时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防止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坚决取缔小轧花机、土打包机等非法加工设备,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行为。这无论对于棉花产业,还是对于纺织产业的发展,都是利好的政策,但就我国棉花加工、经营的整体状况而言,全面改善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尽管本年度我国棉花有670万吨的产量,然而专家估计今年的棉花消费量至少为1200万吨,因此当前纺织企业更关心的可能还是进口配额的发放及今后棉花销售价格的走向。目前,新棉收购虽接近尾声,可销售才开始,但愿今年能延续去年棉价稳定的局面。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