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整体平淡 节后棉价涨幅有限——浅谈节后棉花市场
1月份,国内现货棉价由12月末的12910元/吨缓慢提高到12954元,涨了44元;2006年12月初的12760元/吨左右上涨至12910元/吨,累计上涨150元。相比较而言1月棉花价格涨幅减小,并且涨跌互现。最近半个月以来,期货市场郑棉期价回落寻求支撑,成交也有萎缩。同时纺织企业认为春节后棉花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再由于多数企业棉纱销售不畅以及纺织淡季的来临,大部分纺织企业采购的并不积极;国内期货市场数日以来一直处于连续的小幅下跌状态。 而最近,随着新疆棉收储、滑准税调整的影响逐渐降低。国家也没有新的政策出台,春节前纺织企业的补库也不像往年那样积极,棉花无论在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都显得很平淡。预计节后棉价会继续小幅上涨,但上涨幅度有限。其主要由于: 1.近期供应相对充足。根据国家棉花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月底,国内累计收购新棉611万吨,新棉加工数量和销售数量分别在557万吨和295万吨,明显快于去年同期水平。 而且,国内纺企的外棉进口量在逐月小幅上升。2006年12月份我国棉花进口量24.03万吨,较11月份增加8.53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0.72万吨。2007年1月我国进口美棉41900万吨,较2006年12月的39610万吨也略有增加。 并且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07年植棉意向所做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植棉面积与2006年基本相当,并未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大幅下降。 此外,35家大型棉纺企业1月初平均库存在46.82天,企业库存相对充裕。因此近期的棉花库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2.中外棉价价差正在拉大,外棉将会抑制国内棉价上扬。1月份内外棉价逆向运行,尤其是国际棉价跌幅较大,内外棉价价差扩大。1月31日Cotlook A指数58.05美分/磅,比12月末累跌310点。按1%税率折口岸提货价约12401元/吨,比12月末11666元跌735元,内外价差由509元扩大至1288元。按滑准税率计算,由于执行新的滑准税计算方法,折口岸提货价由12957元提高到13062元,价格由低于国际棉价47元,扩大至低于108元。较大的价差优势会使得纺织企业的观望心态增加,等待配额的增发,补库需求减少;除此之外多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降低库存成本。 3.资金成为棉价上涨的制约。随着春节的到来,纺企要换贷、发工资,普遍资金不足,就不会增加库存减少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加之2007年国家已定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屡屡上调。而且商务部已经放言将缩小贸易顺差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贸易顺差“贡献”很大的纺织行业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坏消息,2007年银行资金对纺织企业的支持力度会小于往年。预计资金会成为今年纺织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4.从纺织下游景气程度看,难以支撑棉价大幅上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公布的一份报告表示,在人民币逐步升值和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等情况下,我国纺织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 报告称,尽管去年出口形势不错,但据预测,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10%以上,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同时,我国棉花原料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行业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3.7%,报告称,发达国家不仅采取贸易摩擦等非正常手段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还不断用反倾销等手段,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欧美大量订单向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直接影响我国在这些地区出口的稳定增长。 另外,从前期国家宏观政策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取向以稳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不会对国内棉花价格的暴涨暴跌持观望态度,一定会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调控,这包括信贷政策、储备政策、进口配额政策、税收政策和汇率政策等,还包括这些手段的综合调控。 综上所述,在国内棉价和国际棉价逐步接轨情况下以及国家政策趋稳的大环境下节后国内棉价的上涨空间有,同时目前的供需状况也不支持棉价大幅上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