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士回顾和展望两个年度的棉花形势
1月30日,在2007年棉花形势分析会、购销洽谈会暨交易商座谈会上,来自棉花协会、棉纺织协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发言,回顾上年度和分析下年度棉花形势。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发表了讲话,在简要回顾了2006年棉纺织形势后,综合近几年全球棉纺织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2007年国内外棉纺织形势进行了展望。 她说:回顾2006年,前11个月,全国纱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棉纺织业累计纱产量为1559万吨,同比增长20%;棉制品出口504.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总额为173.06亿元,同比增长36.74%。预计全年纱产量约为1740万吨左右。但地区间产能发展的差距拉大,有11个省市的累计纱产量同比下降,同比增加了6个省市,增幅达120%。2006年的棉纺织业的产销率较2005年有所回升,达到98.2%,她还说,2006年1-11月份,中国共进口340万吨棉花,平均单价为每吨1335.24美元,折60.56美分/磅。1%与5%的不同税率棉花,按工业使用300万吨进口棉计,纺企降低用棉成本约38亿元。1-11月纺织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強化内部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1.3万元,同比增长19.6%。挖潜增效26.5亿元左右。 对于2007年的棉纺织形势,朱会长认为“回头看2006年既高兴又伤心,向前看2007年,还真是叫人担心”。主要说明了以下几点:一、在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棉纺织业的产能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二、棉制品出口也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增幅的大小会受到汇率和用棉成本的影响。国内市场的棉制品需求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三、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利润),在升值前后,棉纱价格同比增长较多,如升值到7.443的时候,棉纱的价格同比增长11.1%;另一方面,进出口产品价差加大,使国产棉制品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仍以7.443为例,在这个汇率下普梳棉纱的进出口价差率达到了42%。四、新滑准税对纺织厂用棉成本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包括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体现;五、降低纺织品出口退税又是一个减利因素。按2006年的棉纺织行业以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增幅和出口额测算,2007年因降低退税2个百分点而减少收入2.4亿美元,折人民币16亿元左右。六、企业面临的其它大环境不会有所好转,各項主要生产成本将会全面上涨。她强调,企业的发展主要在于产品结构调整,尽量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希望企业在新的一年内做好自身的调整,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指出,2005年度纺织业继续高速发展,全年度纱产量1602万吨,较上年度增长26.9%,2001-2006年纺纱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棉花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411万吨,进口棉国别多样化,来自美国与印度的进口量仍然居于前两位。 史建伟忧心地指出,近年来,国产棉的优势在减弱,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上涨,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投入减少,内在质量降低;种子多乱杂,影响了棉花的一致性;轧花厂取消了三丝挑拣工序,且短纤维含量增加;农民经纪人收购棉花不分等级,甚至人为混级,降低了棉花质量。 最后,史建伟号召广大棉纺业人士,要积极参与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和第三方监管,棉花进口企业要使用“中棉协条款”,关注中国棉花协会。 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做了演讲报告。根据棉花协会统计,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国累计收购皮棉近540万吨,占棉花产量的80%多;在这一棉花年度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国家宏观调控到位,发挥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市场大局的作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规范了棉花交易,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作用。 林乃基充分肯定了当前棉花企业快收购、快加工、快销售、低风险“三快一低”的经营策略,认为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一方面稳定了市场价格,满足了纺织加工的需要;同时,又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林乃基指出,06/07棉花年度缺口是客观存在的,但供需形势是变化的,在国内外市场日趋接轨的新形势下,涉棉企业对供需缺口要做全面动态的分析,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妥善处理棉花产业上下游的关系,找准自己的路子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