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棉花越来越不划算了
棉花的收获季节已经过去快两个月,现在土地上种着的是冬小麦。菏泽巨野独山乡棉农陈应乾袖着手,看着几亩大田地,心里充满了希望:粮价一个劲地往上涨,明年应该有个不错的收成。在喜悦的同时,他还在担心家里堆着的几千斤棉花该如何卖出去。 和独山乡其他的农民一样,种植棉花是60多岁的陈应乾一年里最重要的事。当然,棉花也曾是他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近几年来,陈应乾和老乡们都不大愿意种植棉花了。“种棉花是一个费力气的活。”陈应乾说。更重要的是,这个费力气的活换不来更多的报酬,棉花的收购价格在这几年里一直不高。陈应乾说:“棉花与粮食的收购价格比例为8∶1左右是适合的,但是这几年粮食的价格升上去了,棉花的价格却被进口棉压住了,现在粮食每公斤都卖一块五、一块六了,籽棉的价格却停留在5.2元/公斤左右。” 现在陈应乾所在的村庄大多数年轻人不再呆在家里种棉花了,他们和中国大多数青年农民一样走向城市,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外出打工。 陈应乾告诉记者,种植棉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要每个星期都给它们喷一回农药;种植时还要花钱为它们买回塑料薄膜盖上;每年浇水施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种植棉花每年每亩投入在300元不止,这还不算人工费。”可即便如此,棉花的收益却没有上升,因为中国政府允许关税配额进口的棉花在增加。 2001年,在加入WTO的时候,中国向世界承诺中国的农业市场会逐步开放,允许从国外进口一定配额的棉花就是这个承诺的一部分。看上去,这个承诺正在实实在在地影响了陈应乾和其他棉农的收入。 山东省棉花协会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虽然不断涌进的进口棉花损害了国内棉农的利益,但也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其中一个依据就是棉花进口支持了中国棉纺织业在加入WTO后的迅速增长,这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贡献。不过在独山乡,转移的劳动力与棉纺织业没有明显相关的联系,他们像普通农民工一样分布在各种不同的行业。 临近年底,陈应乾盘算着也该是出售棉花的时机了。“尽管价格不高,也很辛苦,但种植棉花没有太大的风险。如果你是种植蔬菜、花卉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的话,你就必须小心价格的剧烈波动。”陈应乾说,“年轻的出去打工,老人在家不种棉花还能种啥啊。” 这也是老棉区农民仍然愿意种植棉花的原因,当然,也是其困惑所在。 本报记者陈秀云:早在去年年底,香港乐施会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棉花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压低了中国棉花的价格,迫使众多农民退出棉花生产领域。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在过去近6年中,进口棉花夺走了我国农民25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种植棉花的农民失去了250元收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