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上海纺织控股的时尚转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6-8-23 10:01:40  

不可能像美特斯邦威一样“不走寻常路”做虚拟经营,把一切外包,做品牌运营者;也不能像华源一样,彻底转型,从一个纺织控股集团变成一个医药、生命科学企业。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下称“上海纺织”)董事长兼总经理席时平2004年上任公司总经理时,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产业大调整的上海纺织。鼎盛时期,集团一年为国家上缴的利税就达到200亿元,纺织一度是这座城市的工业“名片”。其后,好景不再,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控股集团,这个集团的人数从55万下降为不到10万。 经历了调整的上海纺织面临转型选择。和国际上及国内一些其他纺织集团不同的是,上海纺织选择了向纺织产业链的后端延伸。依托纺织的优势,向科技时尚产业进军。 在某种程度上,杉杉、雅戈尔等公司有类似举措。但这些企业,体制属于民营,而且产业链比较短,船小好掉头。 作为拥有300多亿国有资产的企业的掌门人,席时平深知这种新的转型其艰巨程度不亚于上世纪末的大调整,他在上海纺织已经工作了十几年。 试水时尚产业 上海纺织参与投资的两座时尚产业园区已经正式启动。一座是“尚街”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另一座是“西岸”时尚媒体产业园,建筑面积18200平方米。“尚街”和“西岸”都处于上海徐汇区的黄金地段,它们的前身是上海纺织旗下企业的老工业厂房。“尚街”在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的原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西岸”则是由汉森织造手帕厂的原厂房改建而来。 从上世纪80年代标志性的工业楼宇建筑,变身为时尚创业产业园区,上海纺织希望为“尚街”和“西岸”老工业厂房赋予新鲜的时尚气息,并成为上海纺织从上游加工产业为主,向时尚产业寻求突破的起点。 两座园区的定位不同。“尚街”定位于时装设计,“西岸”则以时尚媒体为主导,涵盖数码传媒、广告出版等创意产业。相比之下,“尚街”与上海纺织在产业上更接近一些,上海纺织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也更大,为90%。 席时平描绘了“尚街”的未来蓝图:“?街”将汇聚100间左右个性时装车间,以及数十个设计师工作室,成为时尚流行发布、展示的场所。此外,“尚街”还将与生产企业直接接轨,为优秀的设计作品转化为时尚产品提供桥梁。 “进入时尚车间的品牌以本土为主,”席时平说,应该是那些刚开始崭露头角、还不著名的品牌,而“尚街”作为孵化器,帮助它们“踢出临门一脚”。当然,这些品牌可能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获得成功。他的另一个“算盘”是,到时候,上海纺织旗下的生产型企业,也可以与新锐品牌进行加工方面的合作。 “科技与时尚” 席时平介绍,上海纺织向产业链后端的时尚产业延伸,之前也有过一些尝试,例如参与上海国际时装周等展会的举办,但此次投资时尚产业园区,是该公司到目前对时尚产业最深入和直接的介入,意义不同以往。 “科技与时尚”是席时平2004年10月提出的,作为上海纺织转型的战略。他解释说,“科技”和“时尚”分别针对纺织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产业链前端的科技含量应该越来越高,新型原料的使用,生产工艺的改进,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前,高科技含量的原料、高性能纤维大部分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纺织产品中高附加值的领域基本由它们占领,而上海纺织等国内企业主要占据中低档产品市场。以前,上海纺织旗下企业90%以上是纺织厂,今后它也仍然定位于“产业链完整、工贸结合、综合性的纺织集团。”他相信,科技是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途径。 对产业链后端,上海纺织决定向“时尚”进军。作为一家纺织企业,在“时尚”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上海纺织的内部员工,曾向席时平提出这样的疑问。他的回答是,可以做三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品牌、设计、产品的时尚,从面料、品牌LOGO,到专卖店的装修风格等,都可以向时尚转变;二是直接介入时尚产业的某些领域,例如创办时尚教育类的学校、时尚展览业,等等;三是搭建平台,例如这次投资的“尚街”就是一个平台,它可以与公司旗下的纺织产业互动,提升自己的时尚水平。 延伸、提升、转型 席时平用“延伸”、“提升”、“转型”六个字,来阐释其“科技与时尚”战略。 一是延伸。以前,上海纺织旗下产业90%是纺织厂。随着这些年城市发展,上海定位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海纺织也面临产业定位的调整,由纯制造业向头脑为主的产业、时尚产业延伸。不单做生产和贸易,而是要形成完整的纺织服务链。 怎么进入产业链的后端时尚产业呢?席时平强调与社会资源的结合,主要是跟三类资源的结合。第一类结合,是跟不同产业集团加强合作,例如与一些主流媒体建立了战略合作框架。去年在M50项目,与《解放日报》进行战略合作。此次在“尚街”、“西岸”项目,也跟媒体、广告等行业企业合作。第二类结合,是跟上海各区县的合作。上海作为东方时尚之都,产业集团怎么跟区县合作、跟中心城区合作,如徐汇、长宁、黄浦、静安,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共同推进上海的时尚产业。第三类结合,是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上海纺织是国企,合作的企业可以是各种所有制的,中资或外资的。例如,它将16名员工(多是上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派到米兰服装设计学院学习。 二是提升,包括品牌的提升,设计能力的提升,附加值的提升。 三是转型。在延伸和提升的基础上,完成转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因为有完整的产业链,有信息、资源,贸易,这些因素产生了纺织大国,但现在要向纺织强国的方向努力。上海纺织不能只讲规模,要做头脑,完成从粗放经济到提高内在经济运行质量的转型。 转型之艰 “上海纺织要重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雄风,这样的提法我不赞同。”席时平说,上海纺织业所处的历史环境已经一去不回。在当时的工业环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劳动力成本一样,而上海有其他的优势,这才有了当年的辉煌历史。现在,随着浙江等地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纺织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反而处于劣势。 他认为,上海纺织业的发展方向不是“拼量”,而是“质”的提升,成为长三角区域纺织业的领头羊,发挥引领作用。走“品牌、绿色、科技、时尚”的高端纺织路线,成为适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现代纺织集团,则是上海纺织转型的目标。 但是,作为一家历史负担重、规模大、旗下企业数目多达200家的“大象”型企业,上海纺织的转型之途困难重重。“传统纺织”、“上海纺织”、“国有纺织”,席时平用这三个字眼定位了上海纺织的身份,也恰好说明了它转型的困难所在。怎么样从传统纺织转变为现代纺织?在上海纺织大调整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体制转变和经营机制市场化怎么进行?在这几年的调整中,上海纺织历经艰难,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例如,在体制上,目前上海纺织仍是纯国有性质,但它旗下的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目前包括四类体制的企业。一是申达、龙头两家上市公司,上海纺织均持有略高于30%的股份。二是各种类型的有限责任公司。随着“关、停、并、转”的进行,上海纺织在市区外新设立一批企业,既有中外合资的,也有与其他中资企业合资的。三是由经营者持股的企业。四是最后一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这部分企业通常资产大,效益不好,负担多,历史问题解决难度大,因而还没有完成调整。 “调整的过程,不是企业搬迁,而是关闭了许多老工厂,新建有生命力的工厂。”席时平表示。部分工厂关闭后,其用地或租或卖?由政府通过“招拍挂”转让。上海纺织的工业用地,已由原来的800万平方米调整为4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有所收缩,员工数量减少。 席时平介绍,按照计划,规模性调整的任务将在今年基本结束,集团的重点将由“调整”转移到“发展”。 挥别历史,上海纺织踏在新的起点。在华源转型近于失败的今天,上海纺织的转型让人关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